心之壁
夏目漱石说:“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 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 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 总之,人世难居。”简而言之就是: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理解。
现实中总是出现“罗生门”,即双方各执一词,真相无从判断。人与人之间并非不坦荡,而是选择性地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物,却忽略多种视角组合所诞生的客观事实。人受限于生理基础,确实也只能通过自己的角度去认识事物,自然无法做到绝对的客观。在此之上的所有推测、猜想、认识等无法摆脱自我意识过剩的根。加之生物演化中为了生存而刻在人基因里的利己意识,所以人的交往中无法顺利结出真诚的果。
付诸真心的天真者经过时代遴选,最后还是被现实揍成利己的拥趸,而虚伪者吃尽红利。人总是趋利避害的,是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EVA》中人类由于心之壁的存在无法真正进入他人的内心,这表达了庵野秀明对人类社会的悲观态度。常言道人心隔肚皮,物理层面的是隔离,精神层面是隔阂。打破这层隔阂的人会显得尤其伟大。然而事实上,他们身上所拥有的诸如勇敢、诚实、乐观、无私的品质难道不是我们本就应该拥有的吗?他们做的难道不是职业要求本应该做的吗?称颂他们的美德实质上是对隔阂的一种默许。正因为他们是少数人,所以才值得称颂;正因为大多数人是自私、狭隘、胆怯、悲观的,所以才值得称颂。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最后杀死小明;《心》中K选择了自杀。两者是相同意义上的观念崩塌后,心之壁的加固。至爱之间无法相互理解,他们本以为能凿开对方的墙壁,并且敞开自己,但结果是背叛。最后唯一的选择只有分离。文艺作品中会选择更激烈的方式——毁灭。
“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的人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人与人之间难免互相猜忌。从孔子那个时代就是礼崩乐坏,而如今亦复如是。未来呢?答案不言自明。
人几乎是无可选择地奔向那个自己讨厌的模样,筑起心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