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迁移对亲子关系性别化的影响||《男性妥协》读书笔记5
不论是在东方社会还是西方社会,男性都常常被定义或描述为理性的、实用主义的个体。在父权制的文化规范中,男性如果表达情感,便会威胁他作为一个男人的性别身份。不过,男性也不是不被允许拥有情感,在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情感类型被所在的文化和性别观念决定,换而言之,情感是性别化的。例如,悲伤、担忧和痛苦等情绪被直接归类为女性气质,而肯定性的情感如愤怒、骄傲等更多和男性气质相关。
在西方社会中,供养子女的父职核心已经转变为了养育子女的“新爸爸”,从强调男性公共生活和赚钱能力转向关注男性的私人关系。在中国社会,性别化的亲子关系理念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父亲是子女经济上的供养者,是子女严厉的规训者。“孝”也强调对父亲的绝对服从,于是为了建构维护父亲权威形象,传统中国父亲与子女的情感是疏离的,情感更多的和母职或母性实践相关。
城乡迁移改变了男性对家庭和子女的情感接纳和表达:城乡迁移让身为父亲的农民工有机会去反思“那些通常情况下被忽视,被视为与女性身份相关联的深层情感”。在研究中,许多农民工都认为其对子女表达的各种情感是自然的。迁移中所付出的情感代价让农民工父亲认识到自己在情感陪伴上的缺失。于是,一些农民工试图通过满足留守子女的物质需求补偿子女。手机的普及也让农民工父母能够与子女远距离交流(通话中,孩子的学业表现往往是主要的话题)。最终孩子的成长、教育或事业成功,会成为男性农民工证明迁移带来的长期分离和子女付出的情感代价是值得的,让他们重拾男性和父亲的尊严。
来源:
《男性妥协:中国的城乡迁移、家庭和性别》
蔡玉萍,彭铟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