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19 龙回头海滨燕山期-新生代正断层及侵入体观察路线 路线总结

一、完成工作量
1.路线长度:1.2km
2.路线定点:2个
3.照片:2张,素描图:2幅,信手剖面图:0幅
4.采集标本:0块
二、主要认识
1.地层
见路线11。
2.岩浆岩与变质岩
①绥中花岗岩(Ars)
见路线11。
②闪长岩
海房沟组(J2h)与大红峪组(Chd)地层中均有发育。可见多组细粒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岩床、岩墙,多沿节理和断层产出,且多沿正断层产出。该岩体与绥中花岗岩(Ars)、海房沟组(J2h)和大红峪组(Chd)为侵入接触关系。
3.构造
①节理
海房沟组(J2h)与大红峪组(Chd)地层中均发育至少两组剪节理,且其中一组节理平行于层面。节理大多切穿岩石中的砾石。此外岩石中也多见X形剪节理,其锐角平分线指示的应力方向为竖直方向,故为伸展成因。
②褶皱
本路线未见明显的褶皱现象。
③断层
海房沟组(J2h)内部发育有各类正断层,这些正断层断距大多小于0.6m,倾角大于50°。正断层大多成为各种闪长岩侵入体的侵入通道使得这些侵入体大多沿正断层附近发育。这些正断层组合类型多样,,形成地垒、地堑、多米诺式构造形态。这些正断层均为伸展成因,其最大主应力σ1的方向为竖直方向。断层的具体产状及断距不明。形成时间为白垩纪(K)即燕山期晚期。

海房沟组(J2h)与大红峪组(Chd)间存在断层接触关系,该断层为一个逆断层,属秦家屯断裂。该逆断层下盘为海房沟组(J2h),上盘为大红峪组(Chd),断距巨大。大红峪组(Chd)沿该断层逆冲到海房沟组(J2h)之上。该断层为挤压成因,最大主应力方向σ1水平而最小主应力方向σ3竖直。断层面倾角约为30°,走向大致为北西-南东向,时间上为晚侏罗世(J3)即燕山期晚期,产状及断距不明。

三、存在问题
本路线的主要问题有断层描述不细致、缺少侵入岩体描述、接触关系判断混乱等。
地质发展史见路线11。
该区域逆断层为燕山期早期及晚侏罗世(J3),正断层及闪长岩侵入体则为燕山期晚期即白垩纪(K)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