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老故事之闲话泰山冯玉祥墓
昨天讲述冯玉祥遇难原因分析,今天继续聊一下冯玉祥墓址选定过程。想了解更多闲话泰山冯玉祥墓,请关注(知泰安)公众号阅读其他文章。
二、冯玉祥墓修建经过
2、墓址选定过程
上一回说道冯玉祥没有看到新中国胜利的曙光,却看到了“胜利号”上的火苗,被窒息在头等舱的过道上。轮船劫后余生,游荡在茫茫的黑海海面上,黑海舰队的侦察机发现后,苏联派了救援队前来营救。9月3日李德全和2个女儿乘快艇去克里米亚治疗,其余人员带着2具尸体于9月5日上岸,冯晓达异国孤魂,葬在了敖德萨。苏方又派2架飞机把他们和冯的灵柩送到了莫斯科,9月7日,苏联按照陆军的最高礼仪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尔后李德全按照冯“死后烧成灰”的遗愿,遗体火化,骨灰有李德全保管。
李德全(1896-1972),满族,北京通州人,冯的第二位夫人,1924年2月19日,在牧师的主持下,和冯举行了中西合璧的婚礼,之后随冯玉祥动荡奔波。一夜之间,女儿和丈夫离她而去,精神不济,头发尽白,遂在苏联休养数月。为完成丈夫遗志,1948年11月到达哈尔滨解放区,1949年2月26日又到北京,参加新政协,建国后历任卫生部长、红十字会会长、政协副主席等职。从她的任职情况看,如果冯活着的话,最低就个水利部长,最高担任政务院副总理或人大副委员长,因为民革主席李济深担任国家副主席,作为民革副主席的冯玉祥是不会超过他的。李德全几经辗转,冯玉祥的骨灰便莫从斯科经哈尔滨,形影不离地带到了北京,常伴李部长左右。冯遇难后,香港、美国分别举行了悼念会,1949年9月1日,中央在北京举办了冯玉祥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备极哀荣。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李德全忙于政务,还没考虑骨灰如何处置之事。但冯的意外罹难,举世震惊,他的生前好友都关心慰问,而且李德全经常和他们见面,国家副主席李济深、文教委主任郭沫若、人大副委员长张治中、邵力子等也很关心善后。人死不能复生,入土才能为安,李部长也经常午夜梦回,感慨唏嘘,骨灰老带在身边也不是一回事,可冯玉祥祖籍安徽,出生在河北,一生奔波,居无定所,国无宁日,家也动荡,足迹遍世界,何处是归宿?因此安葬在何处成了李的一大心事。于是便有了葬在何处的建议或讨论。
因冯有两次隐居泰山的经历,“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的名言内涵,李济深、郭沫若等硕学鸿儒当然熟知,李氏便接受了这个建议,行文报中央人民政府,周总理签字同意,知会山东分局,于是冯玉祥便魂归泰山,成为经政府批准葬在泰山的第二人。
(1949年11月3日-5日,山东分局关于李德全要把冯玉祥的骨灰葬于泰山的请示及中央同意的批示,毛朱周均圈阅)
但是葬于泰山,似乎不符冯的本意。一是冯玉祥在泰山时,在1933年11月29日的日记中曾写过一篇遗嘱,说其父母葬在峪道河,他死后亦埋在他们附近。如果他喜欢泰山山水的话,肯定像孙中山看紫金山那样,对身边人说死后葬于此地。二是冯的其它10篇遗嘱都说“死了埋了最好”,可都没指明埋在什么地方。三是1948年2月10日,冯在纽约写了最后一篇遗嘱,说“死后,最好焚成灰,扔到太平洋”,遗嘱中,冯回顾了民国成立以来自己的丰功业绩,头脑清醒,思路清晰,况且他出国时间业已不短,对故土也很怀念,如果他对国内某名山大川情有独钟的话,骨灰“深埋六尺种树”,他会直接说明埋在那个地方的,是青城山,还是泰山,可他均没说。
1952年6月,山花烂漫时节,李德全带人来泰山为冯墓选址,来到泰山南麓,从大众桥到普照寺,从三阳观到烈士祠,一草一木,一水一溪,一桥一石,是那么亲切和熟悉,毕竟李氏在此生活了3年多,故地重游,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恍如昨日。踏遍青山人未老,在大众桥畔,她听到当地山民的由衷赞叹:“走到桥上,就想起了冯将军”,于是李也没有沿山多转,便在大众桥头的东科学山上确定了墓址,身后之墓与生前之桥联系在了一起。关于大众桥,后续会写几篇《泰山上的桥》的文章,请大家继续关注(知泰安)公众号。
3、骨灰安放仪式
墓址选定后,便由当地组织施工,1952年10月,李德全请郭沫若题写了“冯玉祥先生之墓”的陵名,12月陵墓工程竣工。1953年10月15日,举行了冯玉祥骨灰安葬仪式,上图为当时情景。参加安葬仪式的领导有:
中央人民政府李济深副主席,
中国中央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于毅夫,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梅龚彬,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余心清,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于振瀛、王昆仑、邵力子、陈劭先、贺贵岩、张治中、蒋光鼐和中央委员吕集义、吴茂荪、刘斐,
冯将军生前友好高树勋、赖亚力、王冶秋、王卓如、屈武、黄绍竑、王葆真、魏凤楼、傅华亭、高象九,
中央山东分局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赵笃生,
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李澄之,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山东省分部筹备委员会召集人范予遂,
泰安专员公署专员王翰卿,
泰安县人民政府县长罗祥临。
群众是泰安县各机关、团体、学校和当地居民共八百余人,当地居民以迎胜村居多。
安葬仪式在上午9时半开始,由李济深副主席主持。在哀乐声中,长子冯洪达,怀中捧抱着父亲的骨灰盒走到墓壁前,轻轻把骨灰盒放进开在墓壁正中央的洞穴内。骨灰盒放入洞穴后,外面镶嵌以冯将军的侧面浮雕头像封穴。
黑色的头像衬以白色花岗石底,四周以黑色花岗石镶边,庄重朴素,浮雕后改成镏金。
全体默哀三分钟
李济深副主席致悼词,李德全致答词(见上图),冯洪达代表子女致谢词。
11时礼成。
墓前高悬着毛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的亲笔挽词。毛泽东为一个人题写两次挽联,除冯玉祥外,没有第二个人享有过如此殊荣。
上图毛泽东的悼词“冯玉祥将军逝世谨致悼意”,朱德题词“焕章将军千古,为民主而牺牲”。
冯玉祥墓在1952年10月完工,骨灰在1953年10月才安放,为何时间跨度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