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字与命字的起源
转自公众号董来运汉字起源文化研究
一、令与喉结
汉字中的龄,左边的齒表示牙齒的生长情况与人的年龄有密切关系,齒在龄字中是表义的。这是人们所熟知的。
但是,人的发育,除了牙齿的生长之外,男孩、女孩发育成熟,还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在女孩是月经初潮,在男孩则是喉结凸起。男孩在青春期时,由于性激素的分泌,副性征逐渐显现出来,导致喉部隆起一个“疙瘩”,这就是喉结。
所以,龄字右边的令,也表示年龄,特指男孩发育成熟的年龄。
甲骨文令字:

下边是一个呈跪姿的人形,上边是衣领形,两者之间是颈部,有一横画,表示喉结所在的位置。
金文令字:

与甲骨文令字同。
以人比畜,某些雄性畜类也有类似情况。如羚牛,羚羊,该类动物蹄似牛,体型介于牛和羊之间,脖子有凸起的喉结。称之为羚,仍由令表示其喉结,羊旁表示类属。
所以,令就是男孩发育成熟后颈部长出的喉结,表示男孩已经进入成年男子的年龄段。
需要指出的是,在原始民族那里,不在乎人们的准确年龄,只是依据人的阶段性发育特征,把人的年龄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
例如台湾高山族举行成年仪式之前,男孩的年龄段有两个,十二三岁属于少年,只能加入少年会所;十八岁算成年,可以加入成年会所。非洲黑人有年龄等级制,肯尼亚一带的马赛人具有直列性的年龄制:少年——战士——长老。肯尼亚的蒂里基人,以15年为一年龄等级,在15年内出生的男孩都成为特定年龄等级的成员,年龄等级每隔15年提升一次,第一年龄等级的成员叫做“斗士”,第二年龄等级的成员叫做“年长斗士”,第三年龄等级的成员叫做“公正长者”,第四年龄等级的成员叫做“仪式长者”。
所以,令字表示的年龄段,应该相当于相当于台湾高山族可以加入成年会所的“成年”年龄段,马赛人的“战士”年龄段以及蒂里基人的第二年龄等级“年长斗士”。
明乎此,就会明白令在汉字里具有成年仪式的意义。
《说文新附》:“龄,年也。从齿,令声。”按:令也表义。
二、令与令名
男孩的成年仪式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即重新起名。一个人刚出生时起的名字是乳名,长大以后起一个正式的名字,即大名。例如我国纳西族的摩梭人13岁以前叫乳名,13岁举行成年仪式,随后就叫大名。古代的人有名有字,合称名字,实际上字也是名,即被称呼的名号。据《仪礼•士冠礼》记载,在男子举行成年礼时,主家特邀的嘉宾要给即将加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起一个字,嘉宾在起字时致辞说:
“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以假,永保受之。”
大意是,起个美好的字,永远保持受用。可见,这是成年仪式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古老的习俗。这就是令字为什么有美好义,尤其是用在人称上加一个令字的由来。所以,美名也称“令名”,尊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爱”,配偶为“令夫人”,等等,皆来自成年仪式中的起名仪式。
令本来表示男子发育成熟阶段的特定时间段,引申之,具有特定时间段的节气在古代也称“节令”,按季节安排农事的措施也称“ 时令”。
三、命与再生
金文命字:

前一个令字就是命字。后边的命字由令字加一个口组成。实际上令与命本来就是一个字,令字加一个口,表示令字家族又添了“一口人”。令与命是“字根”和“字族”的关系。
所以,命字的字义来自令。
首先,命有起名义,起名也叫“命名”。来自令,即举行士冠礼时嘉宾给受礼者起字号。
其次,命字后来使用最多的一个字义就是生命的命。它仍然来自成年仪式。
法国学者罗伯特•赫尔兹说:
“在成年礼中,青年人要想获得更高一级生活的准入资格,通常需要首先假装死亡,之后才能复活开始新的生活。”(《一项关于死亡的集体表象的研究》)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汉字的命字为什么具有生命的含义。
原来,成年仪式的内容,包含把人整得休克,然后再让其苏醒过来的重要“程序”,这个程序就是“死亡与再生”。
例如古代日本的成年仪式,在称之为“勒死”的仪式中,把新加入者勒得失去知觉。(《文化人类学百科辞典》)
美拉尼西亚成年男子的结社仪式,新会员入会时假拟为死了然后复活,表示再生之意。
达林河上游的乌拉罗人认为成年仪式上有鬼神将受礼的孩子杀死,又使之复生,成为男子汉。
北美一些印第安人部落有宗教性的社团,它吸收成员的对象只是经历过假装被杀又复活的人们。要求入社的人跪在该社团的首领面前,首领称自己现在已经为神灵所附,马上就要将此神性传给要求入社者。这时,神灵很可能会击毙这些人,但立刻就会使他们回生。首领还说,无论多么可怕,这是该社团成员被吸收、传播神性、获得该社团成员资格的必经程序。
斐济的维蒂岛上有些地区常常在接受成年礼的青年面前隆重地演出死亡与复活的戏剧,看起来很像是在搞怪:在一个神圣的围场里陈列着一排死人或似乎要死的人,他们躺在地上,经过精心的伪装,肚子作剖开状,内脏外流,浸在血泊里,煞是吓人。突然,大祭司一声断喝,那些假死的人都一跃而起,跑向河边,洗净身上的鲜血和借用的猪内脏(原来鲜血和内脏都是猪们的),然后精神抖擞地走回神圣围场,真像获得新生似的洁净无瑕,生机勃勃。尔后他们佩戴花环,和着庄严的音乐节拍晃动身躯,来到受礼者面前站住。这样,受礼的青年就经历了死亡与复活的巨变,获得了真正的生命。(《金枝》)
这就是初民社会成年仪式中“死亡与再生”的故事。不少学者认为,这种理念的根源在于原始人的图腾崇拜:肉体的诞生与成长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真正获得,它必须在成年仪式上,通过一定的仪式与图腾认同以后,才能被认可,即从那一时刻起,图腾祖先的生命力才进入了个体的血肉之躯。
这就是命字有生命含义的来历。命字由令字而来,令有成年仪式的含义,成年仪式有“死亡与再生”的内容,举行了成年仪式,一个人才被认为真正有了生命。后来,命字泛指一切生物的生命。
正因为命字是由令字演化而来的,所以这两个字的字义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
例如,可以指使别人做某事或不准别人做某事,迫使别人接受某项决定,就叫“命”,也叫“令”,或者合称“命令”。——这是命的第三个常用的字义。
这个字义仍然来自成年仪式。成年仪式是社会接纳少男少女作为成年人进入社会的仪式,不但意味着他们从此获得了成年人的权利,而且意味着作为成年人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举行成年仪式时,主持者和接受者的关系是绝对权威和绝对服从的关系,而这种权威来自神意,或者说来自社会,不需要法律的制裁与维护,因为它代表着一个社会的共同利益,“代表着那些绝对的、不证自明的、表达了‘普遍美德’和共同利益的社会价值观。新入会者绝对服从的本质在于服从长者,但这种服从仅仅在长者负责大家的利益,而且他们个人代表整个团体这个意义上。”(《象征之林》)所以,在成年仪式上,少男少女们只能被动地接受长者为他们准备好的礼仪规范,即别人的命令,这种命令是强制性的,不能违背的。——这就是命令的初始含义。
后来,命令泛指政令、法令。
这样,我们也可以明白,令字下边的人形何以做跪姿了。因为在成年仪式中,受礼者只不过是一个被动的,服从的角色。况且,像北美印第安人那样,要求入会者的确是跪在该社团的首领面前,首领以神灵的名义将神性传给他,所以他必须跪下。
《说文》:“令,发号也。从亼(jī),卩。”“命,使也。从口,从令。”按:许慎析形有误,不知命令的发号施令义由何而来。
四、 冷:来自成年仪式的折磨
冷即寒冷。人产生冷的感觉,一是缘于心理上的,一是缘于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如果一个人受到惊吓,内心产生恐惧感,就会有冷的感觉,汉语成语“不寒而栗”,口语“吓出一身冷汗”,说的都是这个意思。生理上的,由于低温作用于人的肌体,也会使人感到发冷。例如“冻得浑身起鸡皮疙瘩”,“冻得发抖”,就是人体对外界气温的生理反应。
汉字的冷字,左边的仌是冰的初字,有寒冷义,在冷字中是辅助表义的。冷字右边的令,可以表示成年仪式,而寒冷的感觉正是来自成年仪式中近于冷酷的内容,既有心理的,也有生理的。在心理方面,受礼的少男少女要接受严酷的考验,接受被毒打,甚至接受被整得休克的事实。例如:
台湾高山族的男子由少年会所升入成年会所,全体会员要齐集会所,接受长者的鞭打,越是高年级的会员打得越重,尤其是即将升入成年会所的青年,挨打最重。
美洲的祖尼人崇拜面具神,男性舞蹈者戴上面具神跳舞时,就立即具有了神性,获得了超自然的神力,这种原始宗教称之为“卡其娜斯”。举行成年仪式的男子,要接受戴着卡其娜斯假面神的大人们的猛烈抽打。
曼丹人在有四根柱子的房屋中举行成年仪式,受礼者赤身裸体,被钩子悬挂在一根柱子上,挂好后,便由祭司的一个随从将他旋转起来,他因旋转而虚脱,然后一个旁观者高呼:“死了!”把他弄下来放在地上。他一直躺着,一直躺到真的死去或苏醒过来。假如真的死去,就被认为是“大神”带走了(这是很少发生的),苏醒则被认为是“神”使他复生。
面对此情此景,受礼者自然会“不寒而栗”,产生冷的感觉。
在生理方面,也确有古人在成年仪式上用寒冷来考验男孩们。例如在南非,男人们会把男孩们赶在一块,除了对他们施以雨点般的棍棒夹击之外,还让他们在一年里最冷的时节不用毯子和被褥,赤裸着睡觉,而且不是脚而是头朝着火的方向。天刚破晓,就得下到池塘,浸泡在冷水中直到旭日升起。在美洲,阿帕契人像驯服马驹一样驯服男孩,强迫他们在冰上凿洞,并且泡在其中。(《文化模式》)于是,可怜的男孩们,除心理而外,生理上也受到了寒冷的折磨。
这就是汉字的冷字何以有一个令字的缘由。
《说文》:“冷,寒也。从仌,令声。”按:许慎把令视为单纯表声的声旁,抹杀了令字的古代人文信息。
弄清楚令字的本义,令字字族领、囹、聆、舲、泠、瓴等的字义都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