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是什么BGM让苏轼交出千古课文《赤壁赋》

2020-05-02 12:57 作者:指弹中国-指弹吉他  | 我要投稿


湖北终于渐渐从疫情中缓过来了,这几个月以来真是艰难!湖北的小伙伴们现在可好?真希望大家能早日在演出现场见啊!


说起湖北,除了热干面,大多数的国人从学生时代就已经和该地区产生了不可分割的交集。黄冈数学虐我千百遍,仍无法阻碍我对赤壁万载风华的喜爱。重读苏轼大大的《赤壁赋》,自然也要继续来一波有趣的音乐考古。



苏轼大大最广为人知的重大贡献是发明了著名中华硬菜“东坡肉”,但除了吃也要吃出名堂外,苏大大还是在文学,书画,古琴方面都有专业级建树的全才。喜爱音乐,他是真心的。被贬至湖北做小透明团练使的他依旧能在写下这篇《赤壁赋》的船上扣弦而歌,抒发情怀。一时间,气氛融洽,当时他们船上会吹箫的船客就跟着拍子吹起了伴奏,大家都被这凉凉的哀愁包围了。



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乐器很大概率上不是今天我们熟知的那种细长的箫,而是外形和尺八更相似的洞箫。


· 尺八 | 洞箫 | 南箫 ·


湮灭在中国古代乐器史中的乐器有很多。有些技艺失传于战乱,有些因手工业进步而被技术淘汰,有些因乐器吹奏难度或对音色的不满逐渐消失,就连音乐因统治者偏见而退化消亡的例子也是有的。


这诸多令人遗憾的例子中,引发最多争议的莫过于尺八。中华乐器箫笛同源,尺八、洞箫、南箫大概是最令人傻傻分不清楚的管乐器了!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 顾闳中 绘


我相信乐器亦有灵,所以这三种箫在小编看来真是从历史中蹒跚走来的难兄难弟。随便翻翻音乐APP里关于他们的歌单,都能发现爱好者们对失去中华尺八音乐传承的遗憾。



如果你对它们的样子感到好奇,就一定要单击《韩熙载夜宴图》的画面,局部放大吹奏笛子的女团。画中她们手持的竹制竖奏管子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尺八。

 

浮世音佐藤康夫 - 粋(-IKI-)


尺八兴盛于隋唐,曾被作为礼物赠予当年日本派来学习的遣唐使。日本奈良的寺庙中至今仍保存着八支大唐时期传过去的唐制尺八。


△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制尺八


作为常用于唱经伴奏的乐器,尺八凭借它哀怨凄切且肃穆的音色质感完美融入了日本佛教文化,也在日本音乐史里不断生根发芽,现今活跃的日本尺八艺术家们也创作出了很多旋律美妙的当代尺八音乐。


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使担当的尺八也是中日友好往来的见证。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尺八艺术家与爱好者们仍在尺八推广中不断努力着。感兴趣的琴友一定要去看看纪录片《尺八·一声一世》哦!

 

枉凝眉谭炎健 - 中国洞箫 天籁箫音


洞箫的声音大家就一定很熟悉了。87版《红楼梦》电视剧里的组曲伴奏中使用的箫就是洞箫。比起尺八,它的声音要温婉的多。


尺八的声音在一定频率上带有强烈的杀气,不仅让人能感受到荆轲刺秦般的紧张氛围,有时还带有倩女幽魂那种阴森鬼气的美感。


洞箫也能凄切哀婉,就算表现邪气,文绉绉的黄药师就封顶了,不再有尺八那种略微原始的糙感。



△ 《藩骑弄箫图》宋代 陈皋绘


宋朝以前,箫笛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统一以制作乐器的材料被归类为丝竹之声。宋代的朱熹也曾在《朱子语类·乐》中讲过:“今之箫管,乃古之笛,云箫方乃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


也是到了宋元时期,古人们才把排箫、洞箫与横笛正式区分开来。洞箫也几乎是很多不同尺寸箫管的统称,从古画到影视剧都可以看到不同材质,孔数,粗细长短不一的箫。



南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音乐里的四大主力之一。好的南箫对竹子的品质要求非常高,所以高品质的南箫至今年产量都很低。南箫源于古代“尺八”。


它继承了古尺八、宋尺八的精华,保留了唐代六孔尺八的规制,音量也更大。南箫音域宽广,其音域可从小字组d至b2,能吹奏C、D、F、G、bB五个调。

 

总之,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一节竹管乐器曾在遥远宋代的湖北黄州被苏轼大大声情并茂的记录了下来。《赤壁赋》的创作并不是偶然事件,作为音乐爱好者,苏轼大大的音乐观在当时也是很前卫的。


△ 《听琴图》宋徽宗赵佶 绘


他认为乐器没有高雅低俗之分,存在即合理。他爱民间音乐,你可以从他诸多文字记录中看到他记录民乐的情景。他鼓励音乐创新,主张词曲要和谐天成。宋词之美不仅来源于韵,更在于极高传唱性的旋律美。


他擅长古琴,却不会只和古琴圈子打交道。对于音乐技术与艺术的较量之间,他主张音乐需要精湛的技巧,演奏要研究乐曲的情感与内涵,投入真情实感。


在音乐鉴赏方面,他也主张听众要有“音乐的耳朵”。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题沈君琴》苏轼

 

他的意思是说:

——“如果琴上有琴声,那把它放在盒子里为什么就不响了?如果琴声出自指头,那为什么不在指头上听音乐呢?”这两句话非常清晰的表述了他对审美主体与客体间互动关系的看法。

 

虽然苏轼仕途不顺,屡遭贬斥。但因为这世上还有音乐,他仍能借着音乐直抒胸臆,排遣志望难达的忧思,更因苏氏名品宋词享誉千年,达到了诸多文人士大夫万世难求的成就。没有音乐当然也能活,但若真的没有音乐…真的不敢想象啊!



本篇来自指弹中国编辑部

作者:XIN 编辑:JIN


【往期相关】


世界巡演创始人和他的“时代流行歌”





是什么BGM让苏轼交出千古课文《赤壁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