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联事件:福建南明军队的内讧
托“太师老爷”郑芝龙的福,郑氏家族的很多人在郑芝龙接受招抚之后,都出仕于明朝,并且身居高位,比如咱们之前介绍的郑鸿逵,还有咱们今天要说的郑彩和郑联。

按照《南疆逸史》的说法,郑彩是郑芝龙的族侄,郑联是郑彩之弟。弘光年间,郑鸿逵担任镇江总兵,主管长江江防,郑彩则担任采石总兵,弘光政权灭亡之后,郑彩不愿意投降清朝,领兵南下投奔郑芝龙,隆武政权建立之后,获得永胜伯的爵位,不久,因为军事失利,降封恩宥伯。隆武政权灭亡,郑芝龙降清,郑彩航海出逃,在福建一带遇到了鲁王监国朱以海,尊奉为君,到厦门、金门一带活动。郑芝龙降清之后,派人通知郑彩献出鲁监国,郑彩依旧不愿意投降清朝,甚至准备了一个鲁监国的替身,告诉部将如果郑芝龙命人来抓鲁监国,就把这冒充的人缢死蒙混过去。但郑芝龙终究没有派人来,因为在他到达福州之后,就被清军胁迫北上。

虽然说郑彩不愿意投降清朝,并且保护了鲁王监国朱以海,但是在之后,君臣两个人相处得很糟糕,郑彩飞扬跋扈,甚至擅杀大臣熊汝霖,鲁监国越来越厌恶他于是,离开厦门开始亲征,1649年正月到达闽、浙交界的沙埕。

1649年的七月二十日,第一次潮州之战结束,郑成功在潮州一带建立抗清基地的愿望落空,于是听从叔叔郑芝莞、郑芝鹏以及施琅的建议准备攻取厦门。此时,郑彩并不在厦门,守卫厦门的是郑彩之弟郑联,鲁监国封定远伯,八月份,郑成功到达厦门。选健卒五百人,让甘辉、施琅、洪政、杜辉四将带领他们,又给大船四艘,在中秋之夜航行到鼓浪屿。
这个时候,郑联在万石岩大摆宴席,喝酒喧闹一直折腾到天亮。郑成功在此时上岸“拜会”郑联,向郑联哀求说:“师屡败绩,赧颜相见。倘吾兄见怜,以一旅相助,得片土栖身,终不敢忘大德”。估计这时候郑联的酒还没有醒,于是回应道“吾弟何出此言?军旅相助,分所当然!”

两个人喝酒谈天,又过了一天,郑成功见郑联毫无防备之心,于是“密令诸船陆续进港,与联舰比”控制了郑联的舰队,这时候的郑联还蒙在鼓里。

到了下午,郑成功在虎坑岩给郑联设宴,一直闹腾到晚上,郑联酒醉而归,在半山塘被郑成功部下刺杀,首级被夺去,厦门诸将知郑联已死,陈俸、蓝衍、吴豪、杨朝栋、王胜、杨权、蔡新等人纷纷投降郑成功。要说这郑彩郑联兄弟,那真是一对活宝,郑彩在丢失厦门之后,曾经向鲁监国诉苦,结果忠于鲁监国的将领,见到郑彩吃瘪,反而袭击郑彩残部,将其击破,可见此人的风评有多差,在他落难的时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攻打他,郑芝鹏在劝说郑成功攻取厦门时,也说郑彩在厦门“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至于郑联嘛,取得的最大的战绩就是攻克漳浦县,在泉州战役之前,组织人进攻过海澄县城,然而,郑联所部人马“见敌骑即走,争舟坠水,死者甚多”,在郑成功夺取厦门的过程中,郑联给我的感觉就是自始至终都是迷迷糊糊的。

郑联事件也算是郑成功在南明军队中主动挑起的又一次内讧了,不过这也无可厚非,郑彩郑联兄弟本身就已处于割据状态,为寻求一栖身之地而主动发起攻击,在南明乱世之中,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重要的是得得手,郑成功之所以在潮州的问题上被诟病,是因为他最终没有拿下潮州,还逼得郝尚久剃头。

郑彩郑联兄弟虽然拒绝投降清朝,但却也没起到什么积极作用,郑彩在厦门是“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郑联昏聩无能,这城池是有能者居之。

郑彩得到郑联被杀,厦门失守的消息后,也只能哀叹说“是吾之咎,托非人也”然后自我安慰似地对报信使者说“吾年老气衰,细观诸子弟,能继志者,大木(大木指郑成功)耳。吾愿全师解付”这时,他又遭到了定西张名振、平夷侯周鹤芝、闽安侯周瑞的袭击,船队被打得七零八落,于是只能带着残部远窜。郑彩又向郑成功的祖母黄氏求情,在黄氏的干预之下,郑彩才得以返回厦门闲住,其手下全部的兵力已经被郑成功夺去,不久,郑彩就在家中病死。

其实这件事最有意思的还是杨英所编纂的《先王实录》的记载“十五日,藩驾回至中左,欲与建国公郑彩等会师,适建国先数日前出师北上。会其弟定远侯郑联,藩劝令改解兵柄,合师共济,联亦昕从,令其辖将陈俸、蓝衍、黄屿、吴豪等归附。”这里居然直接把袭杀郑联的史实给改了,《先王实录》毕竟是郑氏的官方史书,要美化郑成功这个“先王”,也由此可见,杀兄夺地这个事,虽然是在乱世之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当时在道义上还是说不太通的。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