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续志的编排校合一

2021-06-22 06:42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谈续志的编排校合一*

王照伦

 

    在21世纪初全面展开的续志工作中,随着方志编纂手段现代化的逐步到位,其编纂、排版、校对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模式。续志编者如何适应新的形势,顺利完成从传统志书的“编纂——排版——校对”模式向“编排校合一”模式的转变,是摆在每个续志编者面前的一个普遍问题。本文仅就此谈点浅见,希望能引起志界同仁的关注。

    一、“编纂——排版——校对”模式的弊端

    第一届新志书生产流程中的编纂、排版、校对是分离的,即编、排、校是由不同的人或者不同部门中的人分别去完成的。一般情况下,编纂由志办完成,排版由出版和印刷部门去做,校对由印刷和志办进行。这一模式在第一届志书编纂中虽然起了积极的作用(更准确地说,志界被动地接受这一模式是限于当时的条件,不得已而为之),但它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近几年,我们总结第一届志书编纂的经验教训,大多是从志办自身的角度谈的,很少顾及志书出版流程这一问题。由于出版流程的欠缺,没有最大限度地纠正志稿中存在的错讹,致使通过正规出版部门处理的部分新志书带着大量的遗憾被推向社会,限制了新志书功能的发挥。根据在第一届新志书编纂中的切身体会,我认为现行志书出版流程存在着以下3个方面的弊端。

    第一,由于志书对于出版和印刷部门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图书品种(尽管方志的历史很长,但大多数地区几十年来甚至近百年来没有进行此项工作,对多数出版和印刷机构而言处理志书比较生疏),在进行志书版式设计等项工作中就显得捉襟见肘,从而使得志书在出版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本该避免的差错,影响了新志书的质量。

    第二,由于新志书的记述内容庞杂,它涵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目前任何一家出版单位在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上都难以满足志书编排的需要,致使社科类出版社在处理志书中的科技问题(如科技术语、符号、单位、标准、规范,等等)不是驾轻就熟,而科技类出版社在处理志书中的一些一般科技图书不常碰到的社科问题(如方言、风俗,等等)也不是举重若轻,这就造成了新志书在出版流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书的质量。

    第三,志书的一校、二校、三校一般由印刷厂完成,而后的校对由志办去做。这一模式造成了校对过程的相对较长,并且三校后的校对稿往往改动较大。由于印刷厂的校对人员(就是出版社的校对人员亦如此)一般只能做些“校异同”的工作,很难要求他们在校对工作中能够做到同时完成志稿的“校是非”工作,而志书校对又往往需要甚至必须要“校是非”。因此,有些志稿在印刷厂和志办之间拉锯式的来回穿梭,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使志书不能及时面世,同时也难以保证志书校对的质量,这也是面世志书质量不能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以上是志书质量在出版流程中应当有所提高而没有得到提高的原因。可见,志书出版流程的变革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续志在出版流程上的变革成为可能。

    二、排版是志书编纂的组成部分

    随着办公现代化的实现,志书的排版与志书编纂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在计算机上编纂志书的同时,也完成了志书的排版。这样做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消灭了在排版工序中可能出现的差错,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志书编者所接受。我深信,这一方志现象一定会成为志书出版变革的方向。

    要达到志书编排的合一,目前还有一些困难。一是志办的计算机普及率尚有待提高,特别是基层(县级)志办更是如此。为每位志书编纂者提供1台微机或者终端机,是实现编排合一的硬件前提。二是用计算机编排志书是一项专门的技能,当前志书编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尚需提高。根据我对计算机的了解,要完成志书编排一体化,既要掌握必要的操作命令,又要熟悉汉字及其各种符号的输入,还要有较高的输入速度。在这3个方面同时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续志编纂需要复合型的人才,我们应知难而进,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使用技能,为续志编纂现代化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三、校对是志书编排的继续

    在铅字排版时代,校对的任务是按照志稿和画板的要求保证一个字、一个符号不错,保持版式与画板绝对一致。到了计算机编排时代,校对有了如下的变化:

    第一,纠正在编排阶段出现的术语和技术性错误。

    第二,复核并且纠正志稿中的数据、计量单位、计算单位等方面的错误。

    第三,核对并纠正人名、地名、时间等方面的错误。

    第四,核对并纠正各级标题的占行、字体、字号等方面的问题。

    第五,审核并纠正各类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上下标等方面的问题。

    第六,审核并纠正插图及表格的位置、方向、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等方面的问题。

    第七,纠正全志中的用字、标点、字型、字号等方面的问题。

    第八,纠正志稿的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问题。

    第九,适当调整版面。如:标题在一页的最后一行,就要删减标题上面的文字使标题下至少有一行文字,或者增加标题上面是文字将标题压到次页的首行;再如:在一页中只有半行、一行,或者两三行,就要压缩上一页的文字使之减少空白页面。

    我们从以上诸项中不难看出,光电时代的志书校对在很大程度上是“校异同”的工作,不能不说它是志书编排的延续,甚至可以说是志书编纂的一个工序。

    四、“编排校合一”应采取的措施

       上面已经谈到,排版与志书编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这里所说的“编排校合一”,主要是说“编排”与“校对”的合一。我认为,要使“编排校合一”在续志编纂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必须采取“编者自校”与“交叉校对”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编者自校能在很大程度上纠正志稿中的差错。大家都知道,自己编纂的那部分志稿最熟悉。我们在编写志稿的过程中对其中的图表、音像(针对光盘版和网络版志书而言)、数据、术语、概念以及志稿的标题、段落、资料使用、逻辑性等都费了很大心思,由编者去校对这部分志稿,很容易发现其中的错讹。编者在校对自己处理的那部分志稿时,不仅能够完成“校异同”的工作,更能进行“校是非”的工作。这样,能更好地体现“编排校合一”所要求的志书校对的本质特征。

    第二,用交叉校对弥补编者自校的不足。不可否认,编者自校由于其思维或者说视觉惯性的存在,会产生对志稿中的错讹熟视无睹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交叉校对的方式,在编者自校的基础上,甲、乙编者互换志稿进行校对。然后,副主编分片校对,主编通校。

 

收入《中国知网》,文章网址:http://202.106.125.35/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5&DbCode=CJFQ&dbname=CJFD9902&filename=HLSZ200002009

被《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收藏,网址:http://find.nlc.cn/search/doSearch?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secQuery=&actual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searchType=2&docType=%E5%85%A8%E9%83%A8&isGroup=isGroup&targetFieldLog=%E5%85%A8%E9%83%A8%E5%AD%97%E6%AE%B5&fromHome=true#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7C%7CsecQuery--%7C%7Cactual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7C%7CpageNo--3%7C%7CorderBy--RELATIVE%7C%7CqueryField--%7C%7CfldText--%E5%85%A8%E9%83%A8%E6%A3%80%E7%B4%A2%E5%AD%97%E6%AE%B5%7C%7CisGroup--isGroup%7C%7Cshowcount--0%7C%7CdocType--%E5%85%A8%E9%83%A8%7C%7CtargetField--%7C%7CtargetFieldLog--%E5%85%A8%E9%83%A8%E5%AD%97%E6%AE%B5%7C%7Corgin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

收入《百度学术》,网址: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a00492e0b1fdabf660cfdc1272b11461&site=xueshu_se

 


* 原载《黑龙江史志》2000年第2期。


谈续志的编排校合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