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入志插图*
谈入志插图*
王照伦
关键词 插图 类型 设置 设计 问题
摘 要 文章首先回顾了“图志”变“方志”的地方志演变历程,指出插图在地方志中的地位和作用。接着分析了插图的类型,给出了插图的设置和设计的原则。最后结合第1届新方志在插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志书插图问题的全面解决方案。
插图是志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古今志书编者都十分重视这一问题。特别是方志由地记发展到以图为主的“图志”(图经)阶段时,图,一度成为志书的主体,文字记述处于从属地位。在图志演变成地方志之后,志文上升到主要位置,但志图仍然没有被编者忽视。当今,由于现代成图科技的进步,使新志书插图种类、表现手法和内容得以丰富,图更为新志读者所瞩目。又因为图是一种特殊的志书语言,有着文字和表格等表达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新志书编者对它也不敢丝毫懈怠。图,不仅能直观形象地表达地情信息,而且能调节和美化志书版面,给读者美的享受。另外,入志插图的状况,也反映着编者的审美能力,体现着编者的编纂水平。我们在肯定插图独特功能的同时也注意到,在新志书编纂实践中,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地志书编者在处理志书的插图时,有较大的随意性,出现了一些不能叫人满意的问题,降低了插图的功能,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志书质量的下降。本文结合修志实践,仅就如何处理志书中的插图问题谈点浅见,希望志界能在今后的志书编纂实践中强化入志插图的审读和加工工作,将入志插图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进而使志书总体质量得以提高。
一、插图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探讨志书的插图问题,我们对《万宁县志》《琼海县志》《沈丘县志》《大新县志》《户县志》《费县志》《庆云县志》《平度县志》等8部新志书中的插图作了一些统计和分析。这8部志书共有插图727幅。平均每部90.88幅。最多的是《沈丘县志》有143幅,最少的是《费县志》有54幅插图。这些插图是志书质量高低的直觉标志,特别是志首图,是一部志书除封面之外最先进入读者视线的部分,凡是责任心较强的志书编者,都会给予高度重视。
好的志书插图,不但能给读者赏心悦目之感,而且会向用志者提供文字记述无法表达的信息。如《平度县志》志首第22图——1985年出土的明代开片瓷瓶照片,用两个侧面照将它的造型、色泽、图案和花纹表达得淋漓尽致,如同亲睹实物一样。这幅照片反映的信息,是任何一位高明的文字专家都无法用文字来表述的。这就是图的魅力之所在,也是图在两千多年的志书编纂中永驻不衰的基本原因。
二、插图的类型
在成图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志书插图的种类大大地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因此,不好用一种简单的标准去划分志书插图的类型。但是,为了志书编纂实践和方志理论研究的需要,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分类标准,找出基本的插图类型。
1.位置分类法。按照插图在志书中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志首图和志中图两大类。
志首图是在志书目录前面的图。根据以上8部志书统计,共有志首图324幅,占所有插图的44.57%。志首图主要有行政区划图、区域图、风景名胜图、文物古迹图等。
志中图是在志书正文中的图。有的随文字插在相应的部位,如《琼海县志》《大新县志》等。有的集中插在某个或几个专志的中间或前后,如《户县志》等。还有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既在一些专志中或前后集中设置一批,又在有些专志中随文插入相应的图。以上8部志书,除《费县志》外,其余7部都设有志中图,共403幅,占8部志书总图数的55.43%。
2. 成图分类法。按入志插图形成的途径不同,可分为绘制图和照片两大类。
绘制图一般有地图、示意图、书画作品图等,它是用手工或机械绘制的图。在以上8部志书中,绘制图138幅,占总图量的18.98%。
照片是用照相机拍摄的图片。在照相技术传入我国前,旧方志中的插图全都是绘制图。在照片中,大都是一照一图,个别为了多角度反映被志事物,也有一图中有两张或两张以上的照片。以上8部志书共有照片589幅,占总图量的81.02%。
3.色彩分类法。按照入志插图的色彩情况不同,可分为单色图和多色图,即黑白图和彩色图。
黑白图是用正文墨色印制的插图,这中间既有绘制图,亦有照片。由于黑白图制版简单、印刷费用较低,被广泛地用于志书之中。据以上8部志书统计,黑白图共有467幅,占64.24%。
彩色图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调制的志书插图。在这类图中,绘制图主要是所志区域的行政区划图和绘画作品,照片则是用彩色胶卷拍摄的事物图象。据以上8部志书统计,彩色图有260幅,占35.76%。
4.坐标分类法。按照图中是否有坐标轴,可将志书插图分为坐标图和非坐标图两大类。在这里,对虽然是坐标图,但在图中无坐标轴的,仍按非坐标图看待。
坐标图是在图中明确标有坐标轴的插图。据以上8部志书统计,坐标图共10幅,占1.38%。
非坐标图是图中无坐标轴的插图。以上8部志书共有此类图717幅,占98.62%。
5.内容分类法。按照志书插图的内容不同,可分为人物图、实物图、事件图、风情图、作品图、框(线)图和地图。
人物图主要是反映入志人物的照片或绘画作品。以上谈到的这8部志书,均设置有此类插图,共87幅,占11.97%。
实物图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世界中实际存在着的物,它可以是建筑、山水、单位、产品,也包括动物、植物等,是入志插图的主体。据以上8部志书统计,这类图407幅,占55.98%。
事件图是反映入志事件的插图。在上面8部志书中,有6部志书设有这类插图,《庆云县志》和《大新县志》没有这类插图。此类图在这8部志书中共有21幅,占2.89%。
风情图是反映所志区域风俗民情等方面情况的插图。在上面谈到的8部志书中,只有《琼海县志》《平度县志》没有此类图,其余6部志书均设有风情图。这类图在8部志书中共有18幅,占2.48%。
作品图是反映所志区域内摄影、书画作品的插图。除《琼海县志》《费县志》外,其余6部志书均设有这类图。以上8部志书此类图共68幅,占9.35%。
框(线)图的主体是方框和线条,是用框或线去反映事物状态的图。上面8部志书有3部设有框(线)图,共19幅,占2.61%。
地图在入志插图中的分量虽不是太重,但它的种类很多,如行政区划图、城区图、交通图、地貌图、水文图、人口分布图、方言分布图、学校分布图、风景名胜点分布图,等等,有数十种之多。以上8部志书共有地图107幅,占14.72%。
三、插图的设置原则
在志书的什么地方设置插图,设置什么样的插图,是由方志对入志事物的记述需要决定的。设置插图的目的,是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被志事物,强化方志对事物记述的深度和力度。由于图的印刷成本较高,特别是彩色图,成本更高,应本着降低成本,又不影响方志记述的原则,尽可能做到“少、精、当”。
1.少。在这里,少,并不是说越少越好,而是说在满足志书反映被志事物要求的前提下,去设置插图。不用插图能将被志事物记清楚的,或者说用了插图并不能增加记述力度和深度的,就不用;用一张图能说明问题的,就不用两张,能用黑白图恰当地反映被志事物的就不用彩色图。
2.精。有3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精心选图,不能采取“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方式。这个地方需要不需要插图,需要一张什么样的插图,编者要精心考虑。二是要精心加工,很多插图,是社会有关方面提供的,由于供图单位和供图者对志书编纂知识缺乏了解,在构思、绘制、拍摄插图时,很难同时考虑志书的特殊要求,因此,摆上编者案头的图,用在志书中可能就有些不妥或者很不合适。这就需要对图进行精心加工,个别的甚至需要重新绘制或拍摄。三是图样要精。凡是选入志书的插图,一要自身完美,二要符合志体,三要与文字记述实现珠联壁合。
3.当。要求所有的入志插图都要恰当。第一,设置的位置要恰当。对于一幅具体的图来说,是放在志首还是放在志中,在志中集中放置还是插入相关的文字之中,要经过认真考虑。编者应追求锦上添花的效果,千万不能做画蛇添足的事情。第二,插图的形式和内容要恰当。说到底,设置插图是为了更好地反映被志事物,因此,选用一个什么内容和何种形式的插图,就成为志书编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应本着内容与记述对象相吻合,形式简便实用的原则进行。
四、插图的设计原则
目前尚未看到志书插图设计的有关标准或规范出台,但有关行业或部门为了满足本系统业务工作的需要制定了一些标准,这些标准有的经国家批准成为国家标准,有的经部门批准成为行业标准。我们在设计志书插图时,可以参照有关标准。但这些标准没有考虑志书的编纂要求,方志界应当根据修志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一些具体要求,最好能在志界搞一个统一的标准,以规范各地方志编者对入志插图的处理行为。由于插图内容和形式的复杂多样,加之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很肤浅,同时,本文的目的不是在于起草入志插图的标准,而在于通过对已出版的志书中的插图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引起志界关注这一问题,因此,在这里不可能对各类图提出十分具体的要求。但是,为了使插图和志文实现高度统一,可以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为编者在设计插图时提供一些参考。我们认为,科学性、逻辑性和规范性应当成为入志插图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入志插图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构图的合理性、信息表达的准确性两个方面。
构图的合理性,是任何一位制图者都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不论是绘制图还是拍摄图,首先要进行构思。志书在某个地方需要一张插图,图的作者就要考虑怎样设计这张图才能更好地反映被志事物。一张图可以从多角度和多层次上反映被志事物,图的作者或编者就要考虑如何用最简洁明快的图像语言去反映被志事物,并且使插图层次分明、线条色块运用巧妙。
设计插图的最终目的在于传达地情信息。反映的地情信息是否准确,是衡量入志插图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一张好的插图,应当能够向志书读者表达可靠的和丰富的地情信息,这是对高质量的入志插图的基本要求。
2.逻辑性原则。入志插图的逻辑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插图内容与志书正文在逻辑思维上要一致,二是插图自身要符合逻辑。
入志插图,特别是在专志中间的志中图,必须与正文相应的文字在对入志事物记述上要保持一致,使图、文相辅相成,图中的标注要与正文存在对应关系。另外,如果在图中或图旁有文字说明,应注意既不能与正文重复,更不能和正文矛盾。
插图自身的逻辑性,主要表现在构图要素的和谐统一、自明性、图的全部内容符合有关标准或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等方面。第一,入志插图的色调、线条、符号、标注等要和谐统一。第二,入志插图最大的优点就是直观性,一张插图要说明什么问题,一定要一目了然,不能叫读者产生不知所云、莫名其妙的感觉,这就是图的自明性。第三,插图一定要符合有关标准。如插入志书中的地图,一定要按照测绘部门的地图绘制标准处理。再如坐标图,要符合有关坐标图的绘制要求,对于标值线、标值、曲线、文字、符号等的处理,要按照被志事物所属行业的规范或国家统一标准去办,不能随心所欲。同时,图的内容一定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规范性原则。入志插图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构图要素齐全、编排合理、图题准确精炼等方面。
构图要素齐全。一要主体符号齐全,二要辅助符号齐全。主体符号即信息符号,如地图中的比例尺、图例、行政区划边界线等,坐标图中的标值线、方框或线条等,照片中的主景等。辅助符号虽不能反映地情信息,也不能缺少,如图框等。
编排合理。编者应在3个方面特别注意。第一,在一个页码上排几幅图时,图的大小、方位、先后要通盘考虑,尽可能搞得圆满。第二,随文插图应放在相应的文字中间或贴近相应的文字。第三,志首图与志中图、集中图与分散图要有合理的分工和适当的比例。
图题准确精炼。一要题与图妥帖和谐,不能题、图脱节;二要图题精,能用一个字的就不用两个字,能用词素的就不用词组。
另外,入志插图的规范性还要求分清图与表的界限,处理好框线图中的线条、坐标轴,同时代的地图用同一张底图绘制,等等。
五、入志插图存在的问题
由于插图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部分,它涉及多学科,有着较高美学要求,加之志界对它研究的深度不够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以及编者制图水平方面的欠缺等原因,导致了面世志书中的插图出现了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1.滥与少并存。滥,是指入志插图中信息量极低甚至毫无地情信息的插图太多。在以上8部志书中,除《大新县志》外,其余7部志书都有县委、县政府大门或办公楼的照片放在志首,这类照片除说明境内有这么一个单位或这么一幢建筑外,不能给读者带去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这是其一。二是个别志书的广告类插图太多。《××县志》在志首有25幅广告插图,占该志志书插图总数的46.3%。加上4幅编者照片和两幅县委、县政府房屋照片,共有57.4%的志首插图地情信息量极低。三是编者照片太多。《××县志》在志首共有7幅编者彩色照片,占志首插图总数的13.46%。用这么多的彩照去反映编者的“风采”,是否有点过分?
少,是指地情信息量高的插图少。特别是志书的经济部类,照片更少。像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业产品,用文字记述,读者很难对被志对象产生立体感,如有一张图插入期间,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可惜这类照片很少,绝大部分插图集中在政治、文化部类。同时,高信息量的插图少,也降低了图在志书中的作用。
2.要素不全。一张插图能否很好地反映地情,构图要素是否完整成为一个基本标志,由于志书编者大都是人文学科出身,对图的研究不是很深,有些人处理文字是行家,处理起插图来就有点力不从心,导致了个别入志插图要素的残缺,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无比例尺、无成图时间、坐标轴不完整、无图框、无图题。
无比例尺、无成图时间问题,主要是就地图而言的。没有比例尺,读者不知道图中点与点之间的实际距离。因此,这样的图传递的信息是不明确的,违反了志书插图设计的逻辑性原则中的自明性原则。《×县志》在第二编地理前面设置了3张地图,其中两幅无比例尺,这是不应该的。另外,地图中的地貌、地物等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有很大的改变。同一个地区,清初的地貌、地物与民国初期会有很大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的地貌、地物与志书断限时也有很大改变,所以,标注绘图时间(或测绘时间),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县志》在志首设有5幅地图,其中两幅没有注明测绘时间。
坐标轴,是坐标图的重要构成要素,它的准确、完整与否,直接影响着坐标图对地情信息的表达。一条完整的坐标轴,是由原点、方向和长度单位构成的。《×县志》在第109页上的《×县1949—1983年出生、死亡、净增人数变化曲线对比图》中,坐标轴既无原点亦无方向。还是这部志书,在第113页的《×县1982年人口年龄金字塔》中,于图的右上方注明单位:万。一般情况下,只有当纵、横坐标轴的长度单位一样时,才能统一在一处标注,而此图两条坐标轴的单位不同,这样标就不妥了,会给读者阅图造成困难。另外,“万”作为横轴的单位也不准确,应当用“万人”。
图框,不仅能划定图的边界,使图显得完整,而且还有在一页多图的情况下起调节相邻图大小的功能,使图产生协调美。除照片外,绘制图都应有图框。《×县志》在第九编乡镇简介中共有19张地图,都没有图框,却给图题加了框,不知编者是根据什么原则绘制的。
图题作为入志插图的标题是绝对不能少的。在新编地方志的插图中出现有图无题的现象,就太不应该了。无题图多发生在入志插图是照片的情况下,一般绘制图大都有图题。
3.图、文不合。我们设置插图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入志事物,所以,插图和文字记述一定要紧密配合,千万不能把它们搞成两张皮。《××县志》在文化专志文化艺术章文物名胜节古迹内设9个子目介绍境内的古迹,各子目中均无“全茗土司古墓(明代)”的介绍,却在第391页的右上角插入一幅《全茗土司古墓(明代)》图,造成了图、文脱节。
4.图、题不符。《××县志》在第310页上插进一张图,图题为《青岛第一挂车厂生产的挂车》,图的三分之二以上的版面是工厂厂区,只在图的右下角不足三分之一的地方有挂车的局部图像,图中的景物与图题不是一回事,图的作者没有把被志事物——挂车作为主体去处理。
5.错讹。入志插图的错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插图自身的错误。二是插图与志书的正文、表格等的矛盾。
关于插图自身的错讹,主要有图例与图不符、地名标错、数字计算错误3种表现形式。第一,图例与图不符。《××县志》志首行政区图,图例中的县驻地、乡镇驻地的符号与图中的符号不一致。这种情况,不是图例错了,就是图错了,或者二者皆错。第二,地名标错。刚才提到的这幅地图,李园乡驻地应是扬家疃村南,而在该图中标注为李子园。第三,数字计算错误。《××县志》第134页上的《几个年份拥有拖拉机一览》是个直线图,图中共有5个年份的情况,有两个年份算错。1978年拖拉机总数应为1179台算成1174台,1985年应1222台算成1673台。
6.其他方面的问题。一是重复标注。《××县志》地理专志第73页图三中的图题下面标注了比例尺,在图的右下角又标上了比例尺。
二是视图为表。《××县志》第379页上的《1984年10月县委组织机构系统表》和第390页上的《国民党××县党部组织系统表》,都是方框图,并不是表。
三是排倒。《××县志》第54页上的《××县地质矿产分布图》、第142页上的《××县水电形状图》、第214页上的《××县邮电线路示意图》都排倒了,应将此三图在志书中的方位转180度。
四是曲线粗细问题。《××县志》第109页的坐标图中有3条曲线,其中两条实线一条虚线。这两条实线粗细基本一样,并且二线在图中有交叉,给读者阅图造成了不便。应当将两条实线一条画成粗实线,另一条画成细实线,以示区别。
五是图中文字错讹。《××县志》第241页上的图题,其中的图写成了“□”。该志有多处这类错误,就不一一指明了。
六是图题不妥。《××县志》在第92页随文插入一张照片,题目是“当年胶东抗大学员就在满家村西的白果树下上课”太罗嗦了。该志第199页、277页中插图的标题都很长,应精炼。
七是以局部代整体。《××县志》第403页上有张照片是某公路的一段,编者在图题中却说是××公路。
八是图像不清。有些入志插图,特别是个别照片,摄影技术很低,加之印刷质量又不高,图像模糊,在志书中黑糊糊一片。
九是套色不准。有的彩色插图印刷质量不高,套色不准。
十是同时期地图不是同底图绘制。志书中的地图,只要是同一时期的,不论有几张,也不管主要反映什么事物,都应用同一张底图绘制。而我们有的新编地方志没有这样做。我们从同比例尺的不同地图边界线在细节上有变化中,可以看到这一问题。
* 原载《中国地方志》1997年第2期,《河北地方志》1997年第6期摘发。与杨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