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 一个民族的重生 书摘10
独立:国家诞生



建国
英国人终于要离开了。由西奥多·赫茨尔提出、得到贝尔福勋爵支持但后来受到英国阻碍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1948年5月12日,犹太民族执行委员会(the People's Administration)在特拉维夫以6票赞成、4票反对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宣布建立犹太国的决议。
1948年5月14日周五,本-古里安用颤抖但坚定的声音宣布:“根据我们自然的和历史的权利以及联合国大会决议,我们宣告在以色列故土上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以色列国。”
罗马人攻破耶路撒冷后,持续了两千年的流亡生涯终于结束,犹太人在先祖之地重新获得主权。

《独立宣言》




既要保证国家鲜明的犹太性,又要保证非犹太人的权利,这绝非易事。直到今天,以色列关于如何平衡犹太性和民主性的争论还在持续。
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犹太人来自与各个派别,尽管可能理念不同,但是犹太人总能在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关键时刻搁置重大分歧,共同面对挑战。




战争与调停
宣布建国的第二天,独立战争进入第二阶段,一直持续到1949年1月。在这期间,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双方实现两次停火,因此这一阶段的战争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阶段。
具体的战争细节就不谈了,谈谈调停。
5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双方立即停火,联合国秘书长委派瑞典外交官福克·伯纳多特伯爵调停双方停火事宜。
原计划从6月1日开始停火,但落实停火远比想象的复杂,因此又推迟了10天,于6月11日正式停火。

全世界一共有大约3500人自愿加入以色列国防军的战斗。

停火协议这种事情,大家都明白…… 顶多算个中场休息时间,战争就是不择手段的获取胜利,整军备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只是犹太人,甚至不少人是从纳粹难民营出来的难民,拿着纳粹的武器,开着纳粹的飞机与阿拉伯人作战,真是有点黑色幽默……

阿尔塔莱纳事件
建国后,马上就是战争,整顿军事刻不容缓。本-古里安在哈加纳的基础上建立以色列国防军,取缔其他武装组织。
他和贝京达成了一个协议,所有伊尔贡成员加入国防军,但是伊尔贡要交出军事工业,取消军事交易。

阿尔塔莱纳号上,装满了军火,还有犹太难民和伊尔贡成员,而且好巧不巧,这艘船6月11日才出发,正赶上停火协议和武器禁运生效的日期。等到贝京得到消息,这艘船都快到以色列海岸边了,本-古里安既担心违反停火协议,又想要军火……6月20日到达以色列海岸后,这艘船被要求驶往特拉维夫以北的维特金(Vitkin)村,他们认为在那也许不会被联合国观察员看到。
如何处理这些军火,本-古里安和贝京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贝京想要20%给耶路撒冷的伊尔贡战士们,本-古里安断然拒绝,因为这会影响以色列国防军的合法性,让伊尔贡成为军中之军。


这时贝京已经登上货船,他要求伊尔贡成员利用夜色的掩护开始卸货。国防军向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交出所有武器,但他没有做出回应;他后来表示最后通牒完全不切实际,因为根本没有留给他时间做出回应。
于是发生了哈加纳部队和伊尔贡部队的交火,最后甚至战火波及到特拉维夫的街头……

贝京虽然有些激进,但是他本人长期以来都反对犹太人内战,无论是反抗英国时期,还是现在。

统一的国家,统一的军队!

战争的结束




这场战争,大约6000人以色列人死去。这场冲突最大的失败者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他们将这段历史称为“大灾难”(Nakba),70万人因为战争沦为难民,几千人死去。这些数字让人触目惊心。


碎碎念:
战争的细节很多,但是没啥可讲的。稍微值得说的是,不少以后的以色列领导人都在前线参与战斗,比如拉宾和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