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将目光对准人造肉,在实验室里制造肉食,或成未来肉食来源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都依赖着畜牧和打猎来获取对肉食品的需求。
但是如今,全球 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越来越少,畜牧业已经占据了地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全球每年的肉食品产量约为2.5亿吨,而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30年后,每年需要产出近5亿吨的肉食才能满足未来人口的需要。
除了土地资源紧缺,畜牧业还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牛羊等反刍动物每天会排放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近五分之一的温室气体都是由畜牧业造成的,远高于车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所以,有科学家将目光对准了人造肉,在实验室里制造肉食,减少人类对于畜牧业的依赖,减少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又不会过度地使用土地资源,人造肉貌似会成为未来的理想肉食来源。
曾有人幻想过,如果造出了人造肉,就可以应对众多人类对肉食的需求,还能够在以后的星际穿越中提供优质的动物蛋白质的来源,1910年以后,美国NASA一直在致力于研究人造肉,并成功研制出了可供食用的人造肉,虽然只有薄薄一层。
愿望总是美好的,想吃哪里的肉,用刀割一块,其余的部分还能够继续生长,这种肉食好像是可望不可即的。

20世纪30年代初,丘吉尔就曾希望在50年后,人类可能将摆脱缺少肉食的尴尬境地,不用为了吃鸡翅膀或鸡胸肉,而养上一大群鸡,未来可能使用更加合适的方法人工制造我们想要吃的某部分肉食。
我们还不太清楚丘吉尔的梦想能不能实现,但科学家已经能够在实验室培养出可供食用的人造肉了,相比较现在的植物蛋白人造肉,这种动物蛋白人造肉看上去要真实得多。

美国细胞学家佛拉基米尔说,有些人对人造肉持怀疑态度,他们不敢尝试人造肉,这是因为人们不了解人造肉是如何诞生的。
他认为,其实人造肉与转基因食物不一样,人造肉的基因没有被修改,也不存在克隆技术产生的基因不稳定问题,还是较为安全的。
目前实验室生长的肉食,采用的是自然界中生物肌肉细胞的自然生产方式,也就是从牲畜活体上提取分离出干细胞,然后放进培养皿中制造出人造肉。

一旦在实验室里创造出能够以假乱真的人造肉,科学家下一步就要考虑如何大量地生产,只有批量生产,才能满足未来人类对肉食的需要。
科学家指出要实现大量生产人造肉,目前还要面对许多难题,比如如何模拟人造肉的肌肉组织,正常肌肉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锻炼,而人造肉在生长的过程中,很可能要固定在支架上,用机器牵引另一端模仿肌肉的运动,从而得到口感更好的人造肉。
目前实验室培养皿中生长的人造肉厚度只有0.1~0.3毫米,仅有薄薄的一层,为了生长出像肌肉那样充满立体感的块状肉,还需要在肌肉组织中加入血管、神经、筋膜等,现在的人造肉更像是肉馅,而不像是真正的肉。

在营养层面上,还要向其中加入各种营养物质,比如饱和脂肪、矿物质等。目前技术造出的人造肉价格十分昂贵,一斤的价格就可能超过几百万RMB,如果在未来能够量产时,价格有可能会降低。
以后,人造肉可能会受到素食者的欢迎,因为食用人造肉可以减少屠宰动物。既能享受到肉食的美味,还能保护动物,确实一举两得。

不过还有许多人表示无法接受人造肉,17年前,欧盟委员会进行过一次调查,显示近二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永远不会降低动物屠宰量,而选择由动物细胞培养出来的人造肉。
人造肉价格昂贵,那味道如何呢?现在人造肉只能培育出薄薄的一片,还不够塞牙缝的,而味道方面,科学家给出了答案。

人造肉的口感其实不太好,没味道且很难嚼烂,真实的肉是由肌肉细胞组成的,还含有储存细胞的脂肪细胞,正是由于这些脂肪细胞的存在,肉才有肉香味,而人造肉就没有这种肉香味。
其实现在也有一点能确定,模仿得再好,它也不是真正的肉食,人造肉从口感到味道还是无法和肉食相媲美的,如果把人造肉和真正的肉放在我眼前,我肯定选择真正的肉。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