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两小儿辩日》反映的道家思想(愚见)

2022-06-30 21:33 作者:AarontheChouette  | 我要投稿

当时up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不明白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列子写这篇寓言的真正用意是什么,或者说是想表明什么思想.今天复习时,终于有了点眉目.

题外话: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是不是可以当老师了,嘿嘿.(大雾)

  • 可能性一

可能性一:这篇文章真的不能反映道家思想.

这种可能性不大.《列子》《庄子》都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的集合;然而一个人的思想也许有一个中心,但这不意味着他的一切思想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的.那么《列子》里的内容也不一定都反映的是道家思想,而《两小儿辩日》就是一个典型.

不过这产生了几个问题.问题一:如果我们正好能够读出《两小儿辩日》中蕴含的道家思想,那么好,它就的确反映了道家思想;但如果我们没读出,那它就不能反映道家思想了吗?有没有可能,是我们目光过于短浅,过于局限呢?

问题二:《庄子》和《列子》都是由后人整理的.我读《庄子》到现在,还没有读到任何与道家思想无关的内容,况且我指的还只是“显性”有关无关.那么庄子就果真没有与道家思想无关的、成文的思考吗?我觉得不大可能吧.所以,后人在整理前人思想时,应该也是会剔除与中心无关的内容的(尽管有关无关不是后人说了算的.)那对于《列子》,应该也是一样的情况,如果《两小儿辩日》真的不能反映道家思想,那么也就不会被收录进《列子》.

当然,有人可能会认为“问题二”提出的质疑站不住脚,毕竟这个质疑的合理性完全建立在我读《庄子》的经验上.

仔细想想,这个可能性确实不大.这篇文章,不反映道家思想能反映什么呢?表示列子对太阳运行机制的猜测?

  • 可能性二

可能性二:为了“诋毁”(或者说“损”)孔子

这个可能性可能是大部分人读了之后就想到的,也是我刚读了就想到的,不过这并不解释《两小儿辩日》和道家思想本身的内在联系.不过我还是想进一步说明一下.

《庄子》中也有很多寓言拿孔子和他的弟子出来说事,可能一方面也是出于“诋毁”儒家学派的目的;当然也有可能是为了突出自己的正确性——庄子有时会拿孔子代自己发声,把自己观点强加于孔子之上.

那么列子可能也是部分出于这个考量,写了这篇寓言.不过正如前面所说,这并不解释《两小儿辩日》和道家思想本身的内在联系.

  • 可能性三

可能性三:最重要的是,两小儿对“日去人远近”的辩论,本质上是对“道”的“分”,而道家讲究“合”.

这个“分”、“合”分别是什么呢?通俗而不那么准确地说,“分”就是就是对事物的从不同角度出发的片面认识;“合”就是不以成见看待事物,将对立的看作一体的.(可以读读《庄子》中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那一大段,还可以读读下面的一段内容)

因此,庄子还认为,“彼”与“此”是相互融合的,只是在人看来有所不同,实际上,彼与此是一个整体.

那么可以说,百家争鸣,是对万物的“分”,即从万物的不同角度进行解释;而百家若不争鸣,和谐相处,互相认可,就是“合”.

由此,庄子得出,人要真正得“道”,就需要摒弃自身成见,“故曰莫若以明”(所以说不如用空明若镜子的心灵来观照万物),因为这样的认识是“合”,而不是像争鸣的百家那样的、对万物“分”的认识. 

上面这段内容出自这篇文章:

那么这样就好理解了.两小儿的辩论,对于同一个事理,从两个不同角度出发展开辩论,是可谓“分”;而当时的读者因为并不了解日心说,就会认为两小儿说的都很有道理,最终认为两小儿都对,是可谓“合”.

而孔子作为智者,“不能决”,就更加印证了“合”的正确性.



当然,很有可能,列子的小心思是集合了可能性二与三的.毕竟在《庄子》中拿孔子和他的弟子出来说事,其实不仅“损”了儒家,更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



《两小儿辩日》反映的道家思想(愚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