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2021-08-26 13:05 作者:那么我还能说什么呢  | 我要投稿

这是我今年读完的第9本书。想看这本书是因为在某一期视频中,半佛老师推荐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诺奖作品,作者叫阿比吉·巴纳吉。

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列举各种生活案例讲述穷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困境与贫困陷阱,第二部分列举慈善机构的各项试图帮助穷人的举措和案例。

是一本枯燥又值得读的书。

我回想2018年年底,那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半。毕业后工作一年半,除了各种奇怪小说外没有任何额外阅读,靠着吃老本进行社交,工作,与朋友交流。我忽然就意识到了一种空虚。是一种没有摄入就行走了很久的空虚,于是我为自己制定了每年至少12本书的计划。

2019年和2020年我的阅读量两倍了原计划,不过文学作品占大多数,没有太多纪实的,枯燥的,会让我有很多思考的书。

所以今年决定重质不重量。

于是今年想多啃一点枯燥的书,比如这本。

这本书展示的贫穷,已经不是我们日常自我调侃的贫穷,是每天只有99美分的贫穷,吃最粗糙的食物,做回报最低的工作,努力生存。就算有慈善机构帮助,也因为惧怕未知的政策丧失改善生活的机会,因为认知的局限放弃疫苗与医疗服务而寻求当地巫师,因为现实的境遇,不得不每日挣扎在生存线上。回头看自己,虽然生活比那些人好很多,但还是觉得有一种面对生活的空白感,一种似乎任何事都无意义的自我怀疑,以及一种越学习越渺小的真切感受。

解救我这种状态的人是罗翔老师。罗翔老师说,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符号。那一句话某种程度上使我醍醐灌顶,细细想了很久,付出了一点行动,好像可以更加真诚地面对自己和他人了。甚至有一种冲动:把“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符号”这句话打印成几个大字,贴在卧室墙上。于是更想阅读。想知道是什么塑造出这样的话,说这句话的人。(大部分可能是法条)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关于自己的现象是,我感受到自我的表达能力正在丧失。我有时候会翻看以前的日记,一时兴起写的小故事,觉得那时候的我有那么多词汇可以描述当下的心情和天气,有那么多想法的树枝去为那些故事安排情节,但现在的我,就像干涸的河流,大脑里名为“表达”的房间里空空如也。我想起来上个月看过的一部电影,那位老人在片尾说“我感觉我的叶子掉光了”,现在的我就是这种感觉。表达欲在增长,但表达能力就像掉光叶子的树枝,光秃秃,毫无生机。这是一种诚实的心理刻画,超出了我对自己诚实程度的认知,是好现象。

下本书还没想好看什么。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