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组织学和胚胎学八(消化管二改)
写在前面:消化系统是由消化腺和消化管组成。功能是对食物进行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
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吸收。
1. 掌握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从食管到大肠均可以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
1) 黏膜(是消化管内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的部分) 由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
上皮 除口腔、咽、食管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保护),其余各段均是单层柱状上皮(消化吸收)。
固有层 结缔组织,富含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及神经纤维。胃肠固有层还富含腺体和淋巴组织。
黏膜肌层 平滑肌
2) 黏膜下层 结缔组织,有黏膜下神经丛。在食管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分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3) 肌层 绝大部分为平滑肌。有肌间神经丛。
4) 外膜 有纤维膜(食管)和浆膜两种。后者由薄层结缔组织和间皮组成。如胃。
2. 了解口腔粘膜和舌粘膜的结构特点
1) 口腔粘膜 口腔粘膜仅由复层扁平上皮(部分角化)和固有层(富含毛细血管)组成。无黏膜肌层。
2) 舌粘膜 由复层扁平上皮和固有层,有舌乳头。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味蕾有三种细胞,明细胞、暗细胞和基细胞。味觉感受器。
3. 掌握食管的结构特点。
黏膜 】
上皮: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食管与胃贲门交界处细胞骤然变成单层柱状上皮,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固有层 形成突起入上皮
黏膜肌层 一层纵行平滑肌束
黏膜下层】 黏液性食管腺,开口于食管。有较密集的淋巴细胞和丰富的静脉丛。
肌层】 两层,骨骼肌和平滑肌
外膜】 纤维膜
4. 胃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1) 功能:贮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吸收部分水、无机盐和醇类。
2) 结构特点:
粘膜】分布着众多胃小凹(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底部有3~5个腺体的开口。
上皮:单层柱状上皮,主要是表面粘液细胞,其HE染色浅淡至透明,顶部胞质充满黏原颗粒,有紧密连接。功能是分泌含高浓度的不可溶性碱性黏液,有重要保护作用;不断脱落,快速更新,由胃小凹底部的干细胞增殖补充。还有少量干细胞(胃小凹底部)和内分泌细胞。正常情况下胃粘膜细胞上皮不存在杯状细胞。
固有层:大量紧密排列的胃腺。分为胃底腺(数量最多,最重要)、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有黏原颗粒)三种。
胃底腺 分泌物呈酸性,主要分布在胃底和胃体。分支管状腺,分为颈、体与底。主要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干细胞五种细胞组成。
【主细胞】(胃酶细胞):
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胃底腺底部和体部。
细胞呈柱状,核圆在基底部,基部胞质呈嗜碱性,顶部充满着酶原颗粒,具有典型的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合成、分泌蛋白酶原(在强酸作用下转变成胃蛋白酶);;还可以产生胃脂肪酶。
【壁细胞】(泌酸细胞):
主要分布在胃底腺的体部和颈部。细胞基底面贴附在腺基膜上。
细胞体积较大,圆锥形,核圆剧中深染,胞质呈强嗜酸性,电镜下可见核周围有细胞内分泌小管(产生HCL)、微绒毛、微管泡系统(是细胞内分泌小管的储备形式)。
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颈黏液细胞】:位于胃底腺颈部,细胞常呈楔形,核扁平,居细胞基底部,核上方有很多黏原颗粒。分泌可溶性碱性黏液。
【内分泌细胞】:多散在分布于其他上皮细胞之间。主要是EC细胞和D细胞。前者促进壁细胞泌酸,后者抑制壁细胞泌酸或抑制EC细胞活动。
【干细胞】:位于颈部。可分化为其他细胞。
黏膜肌层 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胃粘膜的自我保护机制:
1)表面黏液细胞分泌不可溶性的黏液凝胶,内含大量碱性离子,可中和H+,隔离并抑制胃蛋白酶活性;
2)表面黏液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
3)胃上皮细胞快速更新,能及时修复损伤。
黏膜下层
肌层 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
外膜 浆膜
5. 掌握小肠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1) 功能: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2) 结构特点:
扩大小肠消化和吸收面积的三级结构
1)环形皱襞 由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突出形成
2)绒毛 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形成,相邻绒毛根部的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小肠腺(也有增大表面积的作用),直接开口于肠腔。
绒毛在十二指肠是宽大的叶状,在空肠是指状,在回肠是椎体状逐渐减少。而杯状细胞逐渐增多。
3)微绒毛
黏膜
上皮:单层柱状上皮,由小肠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在肠腺还有帕内特细胞和干细胞。
【吸收细胞】:数量最多,占90%。
光镜下细胞游离面可见纹状缘。电镜下细胞游离面有密集的微绒毛;微绒毛表面有细胞衣,是消化的重要部位(糖和蛋白质);胞质内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滑面内质网(脂类—乳糜颗粒);相邻细胞侧面顶部有紧密连接(保证选择性吸收)。
具有消化吸收作用;参与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的释放过程;分泌肠致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
【杯状细胞】:散在于吸收细胞间,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逐渐增多,胞质中充满黏原颗粒。分泌黏液,有润滑和保护作用。
【帕内特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常三五成群位于腺底部。
光镜下细胞呈锥体形,顶部胞质充满粗大嗜酸性分泌颗粒。电镜下细胞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
固有层:小肠腺(单管状,直接开口于肠腔)
绒毛中轴有中央乳糜管、有孔毛细血管、平滑肌、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没有毛细血管网。
有淋巴小结。十二指肠和空肠是孤立,回肠主要是集合。
黏膜肌层 内环外纵两层
黏膜下层 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含黏液性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黏液,开口于小肠腺的底部。
肌层 两层
外膜 除部分十二指肠为纤维膜,余为浆膜。
小肠与消化吸收功能相关的结构
1)环形皱襞、绒毛和微绒毛3级结构扩大吸收表面积
2)上皮及小肠腺的吸收细胞
游离面微绒毛表面有细胞衣
胞内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等
相邻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部分细胞可分泌肠致活酶
3)上皮及小肠腺的内分泌细胞
分泌多种激素,调节消化吸收功能
4)固有层
中央乳糜管、有孔毛细血管、平滑肌
6. 掌握大肠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1) 功能: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2) 结构特点:
盲肠、结肠和直肠:
黏膜 无绒毛
上皮 单层柱状,由吸收细胞(微绒毛不发达)和大量杯状细胞组成
固有层 稠密的大肠腺,包括吸收细胞、大量杯状细胞、少量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可见孤立淋巴小结。
分泌黏液。
黏膜下层
肌层 两层
外膜 浆膜和纤维膜
阑尾:管腔小而不规则,大肠腺短少,无绒毛,杯状细胞少,固有层内淋巴组织极丰富,形成集合淋巴小结,突入黏膜下层致使黏膜肌层不完整。肌层薄,外覆浆膜。
7. 消化管的淋巴组织(肠相关淋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