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为
题目:有的人选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有的人选择:“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你是如何看待这两句话的,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
私以为,前者是一种情操,后者是一种智慧。
前者是指一种坚毅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指的是明知自己哪怕穷尽一生,都无法达成一个目标,但依然无怨无悔地向之前进。与固执不同的是,有这种精神的人是知道无论自己怎么走,都是走不往光明的。这种精神是一杆火炬,明亮炽热,但是是被高举在黑暗中的,无论带领人怎么前进,终是走不出无尽影幕。
有这种精神的人很多。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诸葛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六出祁山讨伐贼国。以其近妖之智,能提出「隆中对」的卓越战略眼光,他不可能不知道季汉与曹魏的国力差距,但是他依然选择带着几万人,抱着自己从数年前五月渡泸,疲累不堪的身体,几次又几次去冲击随时可以动员数十万兵甲的魏国岐山防线,最终星落五丈原;第二个想起的是李定国,他有的只是因为北原失守而残破的家国,内斗分裂的南明诸王,但是为了守卫汉土,他还是打出了两蹶名王,收三千里河山,光复东南半壁的成绩--当年他面临的是一个个背叛,曾经那只荣耀的关宁铁骑已经不再,吴三桂这些人一个个投降敌国,他相信他所匡扶的这个古老王朝气数已尽了,但是哪怕退到缅甸,他都没有放弃,最后更是因破碎家国泣血而死;最后一个想起的是曾经为了卫国而死的千千万万中国军队,在他们之中没有谁是英雄,或者说,人人都是英雄,抗战中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是13.6亿美元,而这个数量在日本则是60亿,是中国的4.4倍之多,在工业时代,这种绝望的国力差距让很多人都认识到打赢这场战争是不可为的,但是淞沪会战中四行仓库的将士没有言降,南京大战中紫金山的教导总队血战到底.......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情操,是一种傲气,更是一个民族的烙印。
西方亦然。拿破仑面对过全欧洲君主制国家的包围,而他有的只是一个被连绵不断的政治暴力蹂躏过的国家,他明白自己做的事情有多难,但他带领法军收回土伦,逼退奥地利,主导过奥斯特里茨,打进过莫斯科......他最终败了,被流放,他是一个能接受民法典等等启蒙思潮产物的智者,他也是一个军事天才,他知道革命很难输出到全欧洲,但是他试着做了。
但是,这种看起来被悲剧色彩涂抹的精神为什么能存续至今?因为诸葛亮身后还有九伐中原的姜伯约,李定国故后还有郑成功,万千个面孔后面有着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信念后的后来者,拿破仑死后还有一八四八欧洲大革命刺破维也纳体系的千万自由人民。这种情操是不可能灭亡的,因为斗志和思想是杀不死的。在我看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是支撑每个有志向的人负重前行,迎难而上的基石。
后者则是一种冷静的智慧。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指的是知道不可能成功而放弃。这绝对不是什么失败主义,而是保全自身徐图后事的远谋。这种智慧更像一个手电筒,也能发出光明,但是却被电量所限制,必须步步为营妥善运用,才能为自己走出黑暗踏出一步。
汉高祖刘邦四十万军北伐匈奴,却被围白登山,断水断粮,固然,他可以带着自己的将士突围,与匈奴人血战到底,但是这样的代价便是战败身死,他知道此事的不可为,便选择了议和忍让。这是软弱吗?不,这是一种需要无比的勇气才能行使的智慧,若然他血战到底,死在乱军中,新生的王朝必然在占地为王的功臣们和六国的分治传统中分崩离析,也就没有了文景盛世,也就没有了汉武北伐,一声寇可往吾亦可往,打出中华民族的脊梁。
学会放弃退缩,往往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更难。明末崇祯便面临过李自成与清军的内忧外患局面,有朝臣提议与清议和,先安内后攘外,但是却因为朝臣舆论压力,不了了之,因为崇祯不敢丢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传统,不敢放弃大明建立以来不赔款,不和亲,不割地的荣耀。结果便是自缢煤山,何其悲凉。
可见的是,适时放弃,韬光养晦,觅机再来是一种大智慧。持则存,失则亡。
之所以这两句话被创造出来,便是因为他们都应该被人所认识。能不避艰险,不屈一寸的坚持,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卧薪尝胆的退让,都是人所应有的。如此,方能应事之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