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海军舰艇介绍-逸仙号
逸仙号是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最大最强的战舰,在抗战前的民国海军序列中仅次于两艘宁海级。该舰虽名为巡洋舰,但实际划分应为航海炮舰。

该舰于1930年4月10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开工,1931年下水,并于当年底服役。由于使用效果较好,其本来还有一款放大版的改进型设计,但因抗战中上海沦陷,江南造船厂落入敌手,已完成一半的建造计划无果而终。

舰员:182人
排水量:1560t
舰艇尺寸:82m×10m×3.8m
武备:1门152mm单装炮;1门140mm单装炮;4门75mm高射炮;1门47mm速射炮
动力:3座燃煤锅炉,两台往复式蒸汽机;主机输出功率:4000马力;双轴
最大航速:19节

1933年8月5日,逸仙号收到巡视北方海域的命令而开往了渤海区域。当年年末十九路军在福建起义,该舰又被紧急调往前线镇压。

抗战爆发前,逸仙号与宁海、平海同属于中华民国海军第一舰队。全面抗战爆发后的次月,逸仙号同样目睹了一众老前辈的悲壮离去。之后该舰随第一舰队在江阴沉船线后布防,多次与日军飞机交火。

1937年9月23日,在宁海、平海相继战沉后,接替前者成为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的旗舰。两日后,逸仙遭到日机集中攻击,中部中弹主轴损毁,舰体大量进水,期间其击落了两架日机,自身舰员阵亡14人(包括海军部次长陈季良中将),8人负伤,最终沉没于鱼目洲岸边。

江阴海战结束后,同两艘宁海级一样,逸仙号也被日军打捞出水修复,同时按日海军标准改造,增设船尾甲板楼、声呐、雷达装备后重新使用,于1939年7月29日被更名为阿多田号作为日军海军潜艇学校的训练舰。由于体型较小且武备较弱,该舰没有被派去前线,幸运的迎来了二战结束,并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946年8月9日该舰驶离了日本吴基地,半月后到达上海,回归中华民国海军序列并恢复舰名,进入海防第二舰队服役。
解放战争时,逸仙号于1948年参加了辽沈战役的葫芦岛之战。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该舰受到人民解放军的猛烈炮火打击,时任舰长宋长治命令先挂白旗诈降,随后利用夜色掩护逃脱到了上海,之后随国民党转进台湾,同时进行现代化改造,换装了两门美制127mm高平两用炮。
1953年5月24日14时,逸仙号和1艘马达炮艇从大陈出动,经南、北泽海域向猫头洋航行,企图掳掠大陆渔民。之后与护渔的新中国人民海军第六舰队开封舰(原英制1020吨级巡逻舰Clover号,装备两门100mm主炮)堵了个正着,并展开了激烈炮战。由于人民海军是初次作战,逸仙号的舰长也是脚底抹油跑得快,这次海战是海峡两岸的第一次水面舰艇交锋,双方均未有损失。

逸仙号最终于1958年退出现役,次年被售出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