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九年级上册数学 北师大版 2021新版 初中数学9年级上册数学 北...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①中心对称图形
②对边平行且相等
③对角相等
④对角线互相平分
菱形的定义:1.有一组邻边(相邻的两条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1.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不一定是菱形
菱形的特殊性质: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两条对称轴,分别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2.对称轴互相垂直,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定理)
3.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定理)

求证:




例题:

①∵AC平分角BAD,角BAD=60°
∴角BAC=角DAC=30°
∵BD=6,AC平分BD/四边形ABCD为菱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
∴BO=OD=3
(因为30°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
∴AD=6=AB(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AO=AC
AO²=AD²-DO²=36-9=27
AO=√27=3√3=OC
AC=AO+OC=3√3+3√3=6√3
②

例三

复习

菱形的判定
1.菱形的定义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画图

例题:

①
∵AB=√5,OA=2,OB=1
根据勾股定理
OA²+OB²=AB²
AB²-OA²=OB²
5-4=1
OB²=1,OB=1
∴△ABO为Rt△
∠AOB=90°
则∠AOD=90°
AC⊥BD
∴平行四边形ABCD为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②
∵AB=√5,OA=2,OB=1
根据勾股定理
OA²+OB²=AB²
AB²-OA²=OB²
5-4=1
OB²=1,OB=1
∴△ABO为Rt△
∠AOB=90°=∠AOD
∵平行四边形ABCD
∴AC平分BD
BO=OD
在△ABO和△AOD中
AO=AO
∠AOB=∠AOD=90°
BO=OD
∴△ABO≌△AOD(SAS)
∴AB=AD=√5
∴平行四边形ABCD为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例二

复习
菱形四边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菱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
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的判定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S菱:低×高
例题

(1)
∵四边形ABCD为菱形,AC=10cm,
∴AE⊥BD,AE=EC=5cm,BE=ED
∵AB=AD=BC=DC=13㎝
根据勾股定理
AB²-AE²=BE²=13²㎝-5²㎝=144㎝=12²㎝
即BE=12(㎝)
BD=BE+ED=12+12=24(㎝)
答:对角线BD的长度为24厘米。
(2)
①∵S菱ABCD=S△ABC+S△ADC
AC=10㎝ BE=12㎝
∴S△ABC=(10×12)÷2
S△ADC=(10×12)÷2
(△ABC≌△ADC)
S菱ABCD=S△ABC+S△ADC=2×(10×12)÷2=10×12=120(㎝²)
答:菱形ABCD的面积是120平方厘米。
②∵S菱ABCD=S△BDC+S△ABD
EC=5㎝,BD=24㎝
∴S△BDC=(5×24)÷2
S△ABD=(5×24)÷2
(△BDC≌△ABD)
S菱ABCD=5×24=120(㎝²)
答:菱形ABCD的面积为120平方厘米。
③求四个小三角形的面积,然后相加求出菱形ABCD的面积。


S菱形=其对角线长的乘积的一半
(例:S菱形=120㎝²,一条对角线长10㎝,另一条长24㎝。
两条对角线相乘等于240㎝²
240÷2=120㎝²
所以菱形的面积会是它两条对角线积的一半)

例2

扩展



矩形
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①中心对称图形
②对边平行且相等
③对角相等
④对角线互相平分
2.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两条对称轴,分别是对边中点所在的直线)
3.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定理)
4.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定理)
5.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题

思路①:我们已经知道四边形ABCD为矩形,所以BO=1/2AC,即BO=AO(△AOB为等腰三角形)。
题目中给出∠AOD=120°,所以∠AOB=60°,便可以得知△AOB为等边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60°,那这个等腰三角形便是等边三角形)。
因为△AOB为等边三角形,又得知AB长为2.5,便可以得知三角形另外的两条边均为2.5。(就是AO=BO=2.5)
(任取一条对角线,这里拿BO)前面说过四边形ABCD为矩形,而矩形又有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所以BO=OD=2.5,即BD为5。

②

复习

矩形的判定
①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例题

思路①:题目要求我们求出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我们都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
在这题中,我们知道△AOB为等边三角形,AB为4。我们便可以知道AB=BO=AO=4。
因为整个图形ABCD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便可以得知对角线互相平分,所以AO=OC=4,即整个AC为8。
(CD也等于4,与上面方法相同,可以得知这个平行四边形是一个矩形,运用的定理是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知道了平行四边形ABCD是矩形,便可以运用勾股定理求出BC边或AD边。
(这里拿BC边),根据勾股定理我们可以得出BC²=AC²-AB²=64-16=48,即BC=4√3。
再带入底乘高的公式中,我们便可以得出4√3×4=16√3。

练习: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复习

正方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菱形也是特殊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
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定理)
对边平行
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定理)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
例题

A,一般平行四边形与菱形的对角线都不会相等
B,一般平行四边形和矩形对角线不会互相垂直平分,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相等
D,一般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四条边不会相等,一般平行四边和菱形四个角不相等

例2
(1)

思路:因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所以四条边相等AB=BC。
所以△ABC为等腰三角形
∠BAC=∠BCA
正方形四个角相等都是90°,所以∠BCA=(180-90)÷2=45°

(2)

思路: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垂直平分。
我们又知道AO为2,那么BO=OD=OC=2。
根据勾股定理
a²+b²=c²
(任取一个组合,这里选取AB为斜边)
4+4=8
AB²=8,AB=2√2。
其余三条边皆是2√2,因为它是正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便等于4×2√2=8√2

(3)

思路:上一问已经求出一条边的长度为2√2。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乘高。
即,2√2×2√2=8。
(其他方法不写了)

(4)
8个
例3

结论:相等
思路: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BC=CD。
F为BC延长线上的一点,DC⊥BF,∠BCD=∠DCF=90°。
题目已经说出CE=CF。
两边夹一角,△BCE≌△DCF。
所以BE=DF。


复习
正方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菱形也是特殊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
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定理)
对边平行
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定理)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

例题

思路:已知条件,ABCD为矩形、BE平分∠ABC、CE平分∠DCB、BF∥CE、CF∥BE
BE平分∠ABC可以得到∠ABE=∠EBC
CE平分∠DCB可以得到∠DCE=∠ECB(四个角相等)
BF∥CE(a) CF∥BE(b)
a:∠ECB=∠CBF
b:∠EBC=∠BCF
(四个角相等)
∠EBC+∠CBF=90°=∠EBF(∠ECB=∠CBF,∠ECB+∠EBC=90°)
四边形BECF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是平行四边形。
ΔBEC≌ΔBFC(ASA)
即EB=BF
所以四边形BECF为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为正方形)


例2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1
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为ax²+bx+c=0(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形式:ax²+bx+c=0(a、b、c为常数,a≠0)(此形式中,a为二次项系数,ax²为二次项,b为一次项系数,bx为一次项,c为常数项)
例子

例题

(1)二次项系数:7 一次项系数:-6
常数项:0
(2)二元一次方程
(3)分式方程
(4)二次项系数:1/2 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0
(5)一元一次方程
拓展

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1)2x²+3=5 (2)(x+3)²=1
解:2x²=2 解: x+3=±1
x²=1 x₁=-2 x₂=-4
x₁=1 x₂=-1
(3)x²+2x+1=5 *完全平方公式:
解:(x+1)²=5 (a+b)²=a²+2ab+b²
x+1=±√5 (a-b)²=a²-2ab+b²
x₁=√5-1 x₂= -√5-1
(4)(x+6)²+7²=10²
(x+6)²=100-49
(x+6)²=51
x+6=±√51
x₁=√51-6 x₂= -√51-6
*平方差公式:(a-b)(a+b)=a²-b²(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并不相通,也不存在完全平方差公式)
综合以上例题,方程可以转化成x²=n/(x+m)²=n的形式

(x₂不符合题意,因此舍去)
得出x²+px+(p/2)²=(x+p/2)²
例题

解:x²+8x=9
x²+8x+4²=9+4²
(x+4)²=25
x+4=±5
x₁=1 x₂= -9

配方法定义: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配方法

(1)x²-10x+25=7
解:(x-5)²=7
x-5=±√7
x₁=√7+5 x₂= -√7+5
(2)x²+2x+2=8x+4
解:x²+2x+2-8x-4=0
x²-6x-2=0
(x-3)²=11
x-3=±√11
x₁=√11+3 x₂= -√11+3

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复习

公式法定义:


例题

①解:x²-7x=18
x²-7x+(-7/2)²=18+(-7/2)²
(x-7/2)²=18+49/4
(x-7/2)²=121/4
x-7/2= ±11/2
x₁=9 x₂=-2
②解:a=1 b=-7 c=-18
b²-4ac=49+72=121
121>0
再带入-b±√b²-4ac/2a=x
7±√121/2×1=x
x₁=9 x₂=-2

例题2

①解:4x²-4x+1=0
(2x-1)²=0
2x-1=0
x=1/2
②

例3

步骤

例题(4)
①

②

③

④

*根号下不能有负数
用因式分解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例题
5x²=4x
解:5x²-4x=0
x(5x-4)=0
①x=0 ②5x-4=0 x=4/5
x-2=x(x-2)
解:(x-2)-x(x-2)=0
(x-2)(1-x)=0
x₁=2 x₂=1
x²-4=0
解:(x-2)(x+2)=0
x₁=2 x₂=-2
(x+1)²-25=0
解:[(x+1)-5][(x+1)+5]=0
(x+1-5)(x+1+5)=0
(x-4)(x+6)=0
x₁=4 x₂=-6
*平方差公式:(a-b)(a+b)=a²-b²

x²-4x+4=0
解:(x-2)²=0
x=2
完全平方公式(a+b)²=a²+2ab+b²
(a-b)²=a²-2ab+b²
例题2
3(x-1)²=27
解:3(x-1)²-3×9=0
3[(x-1)-3][(x-1)+3]=0
(x-4)(x+2)=0
x₁=4 x₂=-2
5x(x-3)-(x-3)(x+1)=0
解:[5x-(x+1)](x-3)=0
(4x-1)(x-3) =0
x₁=3 x₂==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