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字幕】北京大学杨立华老师主讲中国哲学史下(即宋明理学专题)第二讲是2013

中国哲学史下 第二讲 北宋精神和宋初三先生
一、北宋的开国规模和士大夫精神的崛起
(一)
❀北宋民众富裕 但积贫积弱
但北宋的思想、艺术的成就、文学、科学技术达到的高度是空前绝后的
❀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社会乱局,唐以前的整个社会文化积淀的基础基本上都被打碎了。英雄人物稀缺:冯道,却人格猥琐,延至宋初儒士,在仁宗朝改变:
1.王夫之《宋论》:
宋太祖得天下的方式,是中国历史上最弱的一种方式;格局弱,德 功 力 篡皆弱,正因为宋太祖的弱势得天下,所以有“天心”——畏, 下不敢残虐百姓,上不敢苛待士大夫,无责于人,必求诸己:
(1)宽容之风:
所以面对士大夫的人格卑琐,不去严格要求,而是“养(养士)”。
⚪开国君主三条家法:
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允许言事官风闻奏事,有权利造谣(不透露风闻来源)
(2)疑忌:
北宋根本的开国规模的基础/北宋政治文化的基础:
事为之防,曲为之治
北宋打仗打不赢(弱)是制度选择的结果
形成繁荣、隐忧的格局+北宋强调养士之风、鼓励士大夫人格的提升:至太宗朝,进士御赐《儒行篇》,鼓励士大夫底蕴→刚毅特立,同时又有着宽容的氛围,故→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种自觉精神,“先天下忧,后天下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唯有忧民者才能成为统治百姓的人。
忧是在所有的爱当中最具承担性的(而非占有性的)。
正因为此“忧”,历史的思想的主体可以深入到时代当中,所以北宋有两种倾向特别重要:1.政治改革倾向特别强烈(范仲淹、王安石);2.对人伦秩序的关切(如何抵御佛老冲击,用理性的、人伦的生活态度在北宋的社会文化生活当中占据主导地位)(宋初三先生到北宋五子的地位)
→北宋开国规模和北宋士大夫的精神的崛起,即:
(二)
1.“忧”承担的意识
2.困穷苦学的精神(范仲淹、欧阳修)
3.道德的自我节制力(私人生活有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和严谨)
4.排挤佛老,倡导儒家的理性生活态度,晚年逃于佛老的也多
二、胡瑗的生平、著作和思想
《宋元学案》(朱子编)第一位:胡瑗
朱子回溯的思想传承谱系
(一)生平:(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胡瑗,字翼之。创立苏湖教法,至庆历四年(庆历新政),成为京师太学的教法典范。教导程颐。
❀范仲淹 发现、启迪人才
几个人或许就能改变几百年的文化基础。
(二)《周易口义》,胡瑗集大成的研究,太学课上的讲稿:
❀仁宗朝:制作新乐
❀整个北宋的哲学基本以《周易》为解释。《春秋》《周礼》
1.解《易》体例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两大段:Ⅰ秦以前,子学时代 Ⅱ秦汉以后 经学时代(解释子学)
在解释当中的创造或许比直接的创造还要困难,因为是带着镣铐的创造,是受约束的。需要强大的文本解释能力、精神凝聚的方向。
(1)对《周易》的解释可分为义理派、象数派
象数:汉代为核心
义理:魏晋凸显,义理解易的经典:王弼《周易注》
胡瑗的基础:王弼注 孔颖达疏
周易实际上有不同的“文本层”。第一层《易经》第二层《易传》《彖传》
(2)胡瑗(对王弼注、孔颖达疏继续发展)的三个突破性贡献
①强调《序卦传》,强调卦与卦之间有相互转化关系。
❀周易排序:乾坤屯蒙需讼师
屯:万物始生的艰难
蒙:万物初生的蒙昧无知
需(养):饮食
讼(争):争夺饮食
师:军队
将卦象理解为六十四种复杂的人生处境。
❀王弼:自我理解为超越学派的哲学家,认为《周易》地位高于《老子》,但王弼仍然以无为本,强调消极被动的适应,不需要不同处境之间的转化。
转化有必然和非必然两种:
必然:如剥复之际:阴阳消长的必然顺序。
时义大:遁卦:时跟义之间的紧张
时用大:坎卦:胡瑗:强调你预先去摸索、探索坎卦的这个道理,遇见坎时就知道如何应对。在坎之时,讲用险,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界限等级的高下。设置城墙以保护国家。
时大:
时大强调环境、时势。中国古代”时“带有空间概念,时=豫=人生处境
②成卦之义:胡瑗:更多的强调二体义、上下卦
为什么这样的卦画之间构成的关系就是×卦?
Ⅰ剥复成卦之义:阴阳消长
Ⅱ大有卦(初九 九二 九三 九四 六五 上九):火天大有,五个阳爻,一个阴爻,以一爻为主,即六五爻是大有的成卦之义。(王弼:以寡统众)
Ⅲ上下二体:下卦乾。上卦离,离为火,乾为天,故卦为火天大有
③胡瑗:所有的元亨利贞都是一致的,但元亨利贞在不同的卦象的处境中有不同的表现
乾之四德:元亨利贞
(屯、随卦亦有)
一般讲法:其他各卦的四德是比乾卦的四德弱的
与周敦颐、朱熹有相似之处
2.解《易》思想
总体上讲没有超出汉唐元气论的格局。最重要的:强调生生之德。特别是在复卦中“复其见天地之心”:
天地之心:
王弼:天地以本为心,本:寂然至无,是其本也(以无为本)带来虚无主义的世界观
如何克服佛教带来的虚无主义价值观
❀郭象是对王弼的发展:“无”的本
胡瑗:”天地以生成为心““天地以本为心”→天地是永恒不息的绝对创造→这个世界就永远不会有虚无的时候→可以窥出宋时代的真正精神
尚未意识到儒学复兴的真正主题(还是模糊),但仁义的内容具体了,哲学本根的意味已经出来了。
❀:石介:
有自己的持守,故思想有边界。《怪谈》
思想的多元、包容就意味着思想缺少深刻、精髓
三怪:西昆体、佛、道
思想清晰的屏障的建立
三、孙复的著作和思想
为两宋春秋学奠基 上祖陆淳 下开胡安祖
《春秋尊王发微》:特点1.春秋学必然讲华夷之辨(对韩愈有所继承)→文化自觉
2.以深刻为主 3.有贬无褒:严格对待过去,最终是指向了自身。 4.解经上不主三传《公羊》《左氏》《春秋》
北宋士大夫精神自觉。不苟且。严谨。高强度的自律性的时代精神。
而如今没有向上提升的力量。段子文化盛行 《黄山谷的豹》
第三讲 周敦颐
一、生平
儒学发展:第一期孔孟儒学
(第二期汉代儒学)
第二期需要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哲学基础,在周敦颐出现严谨的理论架构
❀对哲学的理解:
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论证、根本性的谈道理的方式。
周敦颐: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写作 并非注疏体而是论述体 具有创造性
濂溪先生(濂、洛、关、闽)
更喜欢程颢。程颐:周敦颐的思想有近禅的方面。
周敦颐:启迪二程寻找颜回之“乐”,真正地点出了儒家所追求的精神的境界,点出了儒家的整体精神气质,儒家看待世界的目光的基本色调。
梁漱溟先生讲:儒家是一种乐感文化
始终用温暖平正的目光看世界
“吟风弄月以归”
朱子给周敦颐做过像赞:道丧千载,圣远言湮,不有先觉,孰不我人,书(《通书》)不尽言,图(太极图)不尽意,风月无边,庭草交翠(珍惜生命力的强悍)。
(评周敦颐:光风霁月 吟风弄月。
嵇康生虱子 扪虱夜话《世说新语》玉山之颓 )
二、思想
《太极图说》(查出太极图):首句:“无极而太极”
❀朱陆之辩
无极:陆九渊“无极”出于《老子》,非儒家
太极出于《周易》,是儒家经典。
无极:朱子:无极即无形。是什么让均质的、未分化的元气凝聚成
魏晋玄学对先秦道家的发展
太极:均质的、未分化的元气,是无形而至真的存在,有生生不息的永恒作用
形而上、形而下区分(程颐)
❀王弼、郭象的伟大意义在于他们明确地认识到:道家式的无能生有的世界观不存在。
周敦颐:太极和诚(实)体用一致,共同构成了至真存在、无形、实有、真实的存在
疑与明:“谓能疑为明,何啻千里”
破除佛家的以世界为虚幻的世界观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第二圈:
然而不能当作离坎卦,因为由数画得,离卦为阴卦(偶数),坎卦为阳卦(奇数),此阶段不能有八卦的,所以不能真的左为离,右为坎。
第二圈图像本身应该源自道教《周易参同契》(整个图示不是),水火匡廓图/坎离匡廓图
而周敦颐第一圈是太极,第二圈是两仪,太极到两仪,缺四象,没有到八卦。
左右真正的含义是阳中含阴,阴中含阳。
第三圈:动极而静:
太极在阴阳之中,而非分化为两仪之后就结束了,化为阴阳,若此,太极不在阴阳之中。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静互为条件。
阴阳而生水火,水属阴根于阳(以阳为本),火阳跟阴。水、火最基本的质料→木→金→土
水火木金土是生成顺序,与运行顺序不同
水-冬,火-夏,木-春,金-秋
阴阳配合而得五行,分化为五行后太极仍在。
“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注意:
太极-诚:世界最真的本体是至真的存在,而非无;其次不是元气分化的世界观;万物分有诚和太极(太极之实)而存在;无极之真=无极而太极=太极-诚,作为本体,是世界存在的根据。
五行之后安顿五常。
第四圈:人与万物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受魏晋玄学影响——王弼、郭象:无不能生有,万物自生。世界无始无终没有开端。不得已把”无“作为万物的根据而非源头。)儒家没有创世的过程,但有一种创造动力让万物生生不已。
道:老子从没有人参与的自然中观察规律,并运用到人类社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对万物没有格外的爱恨。上善若水。柔弱-生 坚强-死
周敦颐:人类的道德价值符合天地本质。人是天地万物之中得到天地万物最精华部分。
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植根在天道之上。
寂然不动,诚也;感而遂通,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
❀诚、神、几曰圣人。不同于佛教禅宗和道家修身。
不动→不动欲→欲:比人的本分多出来的部分→儒家价值观:分位价值观→凡在分内就不算动。
感而遂通→没有主动、过分的欲求,在本分之内随感而应,接近“从心所欲不逾矩”
动而未形、有无之间:没有过分的欲望,所有的欲望不在分外。终日挥形,神色不变;俯仰万机,淡然自若。
Δ奢俭不得中道,中道朴素。朴素即诚。
Δ有了分外的欲求,就有了“私”→公私对立。儒家又一重要价值观。公则明,明则通。圣人之道,至公而矣。(周敦颐《通书·公》)则物我皆照。
❀所以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确立人极(人类社会的准则),即仁义礼智。
教化与治理:有准则之后如何施行。
一、师道。建立起师的作用。
人的本性天生有刚柔两种倾向,同时又各分为两种善恶。Δ可引入天生气质,补足孟子人性论。
二、纯心。君主纯心为要。以德为先,有德才之人聚拢在他身边。
三、礼乐之治。礼者,理也。乐者,和也。
理——道名分,把每个人的名分分清楚,万物各得其理——在此基础上有和,即乐。“乐,本乎政也。”Δ乐的一般标准:“淡而不伤,和而不淫”。
Δ古乐和今乐的不同:古乐平心宣化,今乐助欲长怨。
四、用刑。强调刑的重要性。《通书》:“天以春生万物,止之以秋。”生杀春秋仁义。
五、志学。修养功夫。
❀宋明理学所包含的基本架构,在周敦颐处已有。
奠定儒家价值的哲学基础(本体论、宇宙论),也有具体治理、修身的方面。
Δ1.儒者志向: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
外在事功,内在修养。
2.圣人是可以通过学习达成的。修身的基本原则。
专一集中。一为要。一者无欲→静虚动直→明通功溥。
(有容易偏离到禅宗的方面。)
第五讲 程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