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计划开启,重新拥抱宇宙(幻迷观点)
今天(4月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线上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来自科普中国)
我不知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天问计划的开启意味着什么?但是,作为一个幻迷,我重新找到了一些科幻文学作品中太空大航海时代初期的影子。与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一样,太空探索需要的不仅仅是短暂的探索激情,更需要有利益的驱使,曾经这种利益是黄金和殖民地,现在是就目前来说无尽的太空资源。我相信更多的都是出于后者的考虑,在上个世纪,里根政府就已推出星球大战计划(正式名称:战略防御计划(Strategic DefenseInitiative)),想进行空间武器的部署,也是考虑了利益关系。然而由于苏联的倒台,他丧失了对抗的紧迫需要,转而投向了在地球上的军事部署,试图打造“美国世界”。(嗯,扯远了(娱乐不谈政治),分段吧!)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形象大使之一的刘慈欣克拉克奖获奖感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在《2001: A Space Odyssey》中,在已经过去的2001年,人类已经在太空中建立起壮丽的城市,在月球上建立起永久性的殖民地,巨大的核动力飞船已经航行到土星。而在现实中的2018年,再也没有人登上月球,人类的太空中航行的最远的距离,也就是途经我所在的城市的高速列车两个小时的里程。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却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网络覆盖了整个世界,在IT所营造的越来越舒适的安乐窝中,人们对太空渐渐失去了兴趣,相对于充满艰险的真实的太空探索,他们更愿意在VR中体验虚拟的太空。这像有一句话说的:“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只给了我FACEBOOK。”从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在这无数可能的未来中,不管地球达到了怎样的繁荣,那些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暗淡的。”

(引用篇幅有点长)

那么中国的火星探测计划可谓是重启了早期太空探索时代的激情。中国一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人类决不能一直蜗居在地球上,我们发出去往星辰大海的号召,便会有人跟随,人类的未来将不再黯淡,当然也不会是一片光明。
太空探索,以及其他科学探索一样。在前期可能都是入不敷出,探索者在太空中忍受常年的孤独,科研工作者努力进行技术的革新,这些都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有巨大的资金支持,需要有大量的人才输入。小时候我们可能都有一个“长大了要当科学家”的梦想,即便我们当时并不知道科学家是做什么的;但如今。。。(我不做过多评价)
还有就是我们必须加快脚步了。
在费米悖论的解释中,有一种非常黑暗的解释“大过滤器”

汉森把从没有生命的荒芜之地到扩张性的星际文明的演进,大致划分成九个阶段:
1.合适的行星系统(存在有机物以及可能宜居的行星);
2.可自我复制的分子(比如RNA);
3.简单(原核)单细胞生命;
4.复杂(真核)单细胞生命;
5.有性生殖;
6.多细胞生命;
7.脑量较大、使用工具的动物;
8.我们目前这个阶段;
9.星际殖民扩张。
他认为,目力所及的宇宙寂寥无人这一事实说明,上述9个阶段——或者可能被细分出的更多阶段——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难以实现的。无论是什么因素在哪个步骤阻止了第九个阶段的最终实现,它都被称为“大过滤器”[搜狗百科] 因此,生命的发生非常普遍,但都是无尽荒漠中少有的幸存者,延续不了多长时间,也没有成功进入太空。
能带我们离开摇篮的东西,也足以毁灭我们(没有反智主义,只是陈述事实)。按照人类的理解,智慧生命也是经过千百年进化而来的,因此都经历了生存斗争,当然斗争也不仅限于对外,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也会有斗争,因此不同种群之间的发展水平也会不同。当其中某一种群能够进入太空,那么这一种群就已经对其他种群造成了威胁,这时候就很容易爆发足以毁灭自身的战争,宇宙中大部分生命都因为这样的情况而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我不希望这个理论是正确的,人类也不会因此放弃对太空探索的激情。

你为什么要登山?
因为山就在那里。
人类对太空探索仍有马诺里这样的精神,那么星辰大海便不是幻梦。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但人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人类于此诞生,绝不意味着我们要于此灭亡。
毕竟,群星才是归宿。
中国人民已经走出了这一步,那么全体人类就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无论最终谁能走向群星,章北海“没事,都一样的”的觉悟一定会有人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