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化、科学知识、强制实践与真理游戏(1)

一.
写作:
更好地抛掉过去的阅读以便轻松上路
评价:
评价政治 不是以评价的方式参与政治,而是评价活动本身具有了政治性
1.表现:
1)人们把它当做民众参政的积极性的体现
2)郭嘉对舆论的重视/引导
2.领域
1)技术领域:(网络领域)
评价的提问机制来自于正副决策层的会议记录(对一次分析性实践的登记)
评价知识出自于媒体新闻,专家口述(形成反思的空间)
2)最初领域:(学校)
学校是真理-权力机制的第一位投资代理人
评价知识一开始就不来自正副,正副只是组织了这些知识(存在一种可认识者-认识者的双重运动)
正副对专家知识的组织是为了落实实践
对学生(我们)知识的组织是为了培训书写真理的能力,上升到灵魂即从真理中看到价值
二.
评价的提问机制&&真理-价值机制
1.价值是真理的加速器,它使后者能够跨越门槛
一方面真理被编码到某个价值上,另一方面价值被编码到某个真理上
政治性是后者具有被编码到政治性真理的潜能——政治的去政治化
2.在二十世纪成型的并分布在整个网络辩论的知识是在两种知识斗争中形成的(民众本身 专家知识)
二十一世纪十年代知识是由三种斗争构成的(家庭 工作 性别)
1) 家庭:进步和落后力量的对抗 进步力量存在劣势(责任等成为筹码)->真理机制
真理即它的进步性所在
2) 工作:价值机制
追问相对于生命来说技艺/地位的价值
3) 性别:扭转战局的策略 不再仅仅是利益 而是权利 如何根据价值来分配
真理机制作为起点是提问的选择器
价值机制把我们引向政治领域
性则是提问的催产术
三.
罪责机制&&产生知识的渗透
1. 价值机制的谱系&&战争与惩罚
培训(不仅在学校中而是在实战中的一系列训练)->价值机制的谱系
价值是具体作战的工具,也是识别敌友的测量仪器。
我们在价值的维度宣战,但我们的战场却在真理的局部角力中。
并不类比于现代郭嘉国家博弈(价值真理分离,为这种价值辩护的真理来自于更高的价值)而类比于君主制时期发起战争“替天行道”(一个意志代表更高的意志对另一个意志)战争和惩罚都有这种机制
一方面证明自己的真理的绝对合理性 另一方面指出对方观点的严重错误,这种错误是它的价值造成的,这种价值是它的根基造成的
惩罚是对根基对本质的鞭挞
2.罪责机制&&黑话产生传播
不再关涉真理价值 只为了惩罚更有力更广
它产生的知识渗透于之前三个机制的交叉口形成的真理-价值-性的知识
因此人们惩罚对方,又要免于惩罚->黑话产生传播
四.总结
学校——认识者的最初形成
实战中的惩罚:沦为被惩罚者——认识者的最后结局
评价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