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版《三易洞玑》7-9卷
《三易洞玑》作者黄道周为明末闽海大儒,《三易洞玑》为其主要代表作之一。所谓“三易”,是指伏羲之《易》、文王之《易》和孔子之《易》;“洞玑”是说玑衡为古人测量天文的仪器。按照《易经》所载历数以测天文,可以洞悉天地乃至人事之玄机。全书共16卷,其中4~6卷为《文图经纬》,黄氏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有关论述集中体现在这一部分论述里。
明末是理学从巅峰走向衰退的时期,儒家学人消化吸收佛道两家乃至西洋学术思想,独树一帜,颇有建树。在其当时,黄道周的学术,并不以医学著名,但是其有关传统生命科学的认识,特别是有关中医理论的见解,颇有亮点内容。
书中,作者首先对人体腧穴、解剖部位与天文星象之间进行了一一对照。对于人体骨度、经脉阴阳属性、络脉和经别的象数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很多内容和传统中医学有很大不同。传统中医学十二经络分属三阴三阳,而黄氏又将其配属六十花甲和卦象,书中特别重视奇经八脉和星象度量和卦象度量之间的关系,足以见天人合一并非妄谈。这一部分的内容极其复杂详细,乃至于落实到具体的穴位和卦象的对应关系,为历代中医古籍所未载。宋代以来论针灸之学,必候四时八风之气,故有子午流注学说,而黄道周的经络流注之学,大大超越了子午流注学术内涵,将研究的对象和深度都进行了出人意料的扩展。
时间限制只能上传部分图片,仅限研究学习,粉丝关注点赞留言转发领取高清完整版。持续更新易医等相关古籍资料!感谢您的支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