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避型人格和反社会型人格的一些笔记
首先确定我是是回避型人格还是反社会型人格
突破付出—回报模式
人际关系,是在你帮我一把,我拉你一下,你亏欠我一点,我亏欠你一点的互动中,慢慢变得深厚的。不求助、拒绝帮助,让自己远离了人类社会的协作体系,不仅事情进展的不顺利,情感上也把自己圈成了孤岛。
如何能打破内心的魔咒,用新的体验代替童年不美好的经验,也许有些方法值得尝试。求助力所能及之人且给他拒绝的权力。
要突破“付出—回报”模式的关键点,在于对过度索取说“不”。如果任何人的索取超过了你能承受的限度,即使之前他为你付出了很多,也不是他索取的理由。
人的感情不是交易,人情往来也没签过契约,只有确立了自己稳定的边界,拒绝以爱的名义的过度索取和侵入,才能在人际互动中获得新生,不再害怕接受和主动的付出。
当觉察到阻止自己求助的只是自己心中的执念时,大胆求助才有获得新体验的可能,慢慢来,但是总要迈开第一步。在你有需要时,请对身边的人说:
“能请你帮个忙么?”
回避型人格如何寻求帮助
其中回避型/冷漠型的成人依恋模式,对接受帮助、求助会有非常不利的影响。主要的心理动机有如下几种:
我太卑微了
父母在幼年时的养育模式多为打压和贬低,很少有鼓励和赞美,使得孩子的自尊水平较低,成年后不自觉的将地位放低,碰到需要的东西、需要的帮助,产生不配获得的自卑感,从而不敢求助,一旦有人主动提供帮助,会觉得受宠若惊,受之有愧。
我必须坚强
父母本身很要强,要面子,认为社会险恶,只有坚强才可以面对,只有靠自己才能掌控一切。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要求严格,有完美主义倾向,不允许出现错误,不允许表现软弱,哭泣是禁止的行为,让孩子记住了对脆弱的羞耻感。
没人可以/愿意帮我
父母在养育幼儿时,可能是客观原因,时间、精力、能力无法照顾到,可能是主观原因,不认为孩子是独立个体,不认为孩子的需求需要特别关注和回应,对孩子发出“想要”、“帮帮我”的信号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导致孩子在认知中印入“没人愿意帮我,没人可以帮我”的烙印。
我还不起/不愿还
还有一类养育模式,父母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给孩子造成一种亏欠感。“我这都是为了你”、“如果不是我,你能有今天,找你要点钱还推三阻四的。”
似乎孩子的出生给家庭带来负累,养孩子就为了将来能有超额回报。谁都不希望自己是“人”而不是工具,在养育过程中太过强调付出和回报,会给孩子造成巨大心理负担。
回避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DSM-5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 :
一种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和对负性评价极其敏感的普遍模式;起自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有以下四种或者以上都是(或更多)症状:
(1)因为害怕批评、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人际接触较多的职业活动;
(2)不愿与人打交道,除非确定能被喜欢;
(3)因为害羞或怕被嘲弄而在亲密关系中表现拘谨;
(4)有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的先占观念;
(5)因为能力不足感而在新的人际关系情况下受抑制;
(6)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个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
(7)因为可能令人困窘,非常不情愿冒个人风险或参加任何新的活动。
看了看 我好像没有,我还挺想接触职业活动的。
我没有不愿与人打交道。
没有在亲密关系中拘谨。
有的时候有一点,就是看到比较厉害的人的时候。
如何建立亲密关系
作者:我的恋爱熊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310011/answer/228702332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怎样才能走进一个人的内心,可能是所有想要恋爱的人想要知道的。走进一个人内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能是一段长久的坚持,也可能是一个快速的交融。但一定是对方对我们有了足够的认可(信任),并且打开了心扉。通常来说,我们应该怎样能做到这样呢?
保持连接——靠近他(她)
无论两人是什么关系,如果彼此没有连接,是不可能走进彼此的内心的。即使开始是很亲密的关系,如果长时间缺乏情感连接,两人的心也会逐渐的越走越远,变得陌生。所以说,要想走进一个人的内心,必须要做到与其保持不断的连接。
现代社会靠近一个人的方式不仅仅是在现实中的共同相处,通过不同的通讯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也是一种连接的形式。即使是不见面,也一样会产生情感上的依恋。因此,只有保持互相的连接,彼此才能产生影响,才有可能走进彼此的内心。
认可——取得信任
要想让一个人接受我们,取得对方的认可和信任是必须的。人在取得足够的信任之前,都是有自我保护机制的,不同的人在相处中,一旦距离缩小到一定程度,人自身的保护机制就会起作用。这里的距离包括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
真正要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一定是心理上的距离足够近。此时就需要我们能够打消对方的保护机制,从心理上能够完全接受我们。我们要做的就是获得对方的认可和信任,包括人格、行为、外在等多个方面。如果没有足够的信任和认可,就会产生排斥,让关系难以再走进一步。
相互了解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要走进对方的内心,需要相互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才能让对方打开心扉完全的接受我们。缺乏精神的共鸣和心灵的沟通,即使天天生活在一起,也不算是走进了对方的内心。
一个人的内心的打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在不断的了解过程中,进行心灵的碰撞,最终才能从内心完全的认可并接受对方。我们看到的那些“一见钟情”只能说是“见人起意”,要真正的走进彼此的内心,还需要一段的路程。
时间——足够的耐心
让一壶水从冰凉要到沸腾,升温是需要时间的。同样,人与人之间从陌生到熟悉,直到敲开对方的心门,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显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要走进一个人的内心,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
有时候一时不能相互理解的伴侣,可能会在时间的发酵下,最终感化彼此,从心理上接受彼此。
总而言之,要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时常保持连接,相互了解取得彼此的信任,并产生心灵上共鸣,最终经过一个相互浸入的过程,才有可能真正走进对方的心里。
(1)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3)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治疗与建议:
(1)求治者要消除自卑心理,要善于肯定自己,不要因为好友的指责就低估了自己,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增强自信心。
(2)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
(3)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多给自己创造一些机会在公共场合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多与周围的人沟通聊天。
(4)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通过体力上的劳动减轻精神压力。
(5)求治者可以尝试改变一下学习方法,以一颗平和的心面对学习。不要跟别人比,只要跟自己以前的学习成绩比,稍有进步就要鼓励自己。
(6)不要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好友身上,可以请老师帮助调换一下座位,使自己的精力更加集中在学习上;或者找好友谈一谈,也许一切误会便会消除。
(7)在上台演讲之前要充分地做好准备,多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多锻炼几次就好了。最后,要使自己的精神适当放松一下,比如去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听听音乐,看看杂志,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放下学习包袱,失眠的症状将会有所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