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至极的一句言论
1945年的东京审判中,日本前首相东条英机在为自己的战争罪行辩护时公然声称:“杀戮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中国人不反抗,就不会被屠杀了。”不反思自己的侵略罪行,反而怪被侵略的国家反抗,何等荒谬!

但其实,日本的这种思想是有源头的,他们认为这种侵略是合理的,并且直到今天,仍有人信奉这种逻辑。日本人的这种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还要从日本近代化的开端讲起。
19世纪中叶时期,日本正由德川幕府统治,因为统治中心在江户城,因此这一时期又称为“江户时代”。
此时日本名义上的统治者仍然是天皇,但天皇没有实权,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德川家的“幕府将军”手中,而在幕府将军之下还有许多藩国,由“大名”们统治。这一情况似乎和日本的“战国时代”很相似,但其实并非如此。
江户时代的大名们权力是比较小的,而这些藩国都依附于德川幕府,德川幕府甚至能决定藩国内部的继承问题。因此这一时期日本的大权始终掌握在德川家手中。

此时西方殖民者已经到达东亚,将基督教和部分西方思想传入了日本。德川家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势,实行了“锁国令”政策,类似于中国的闭关锁国,关上了日本的国门。
但到了1853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佩里率领美国铁甲舰来到了日本,虽然一炮未开,但这种强大的军舰给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铁甲舰往往呈现黑色,因此被当时的日本人称为“黑船”,这一事件就被称为“黑船来航”。
黑船来航对日本人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过去,日本往往认为自己在世界体系中位于“天下第二”,仅次于中国,日本也往往以“小中华”自居。但这回,日本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像中国一样的强国,甚至比中国还要强。

此时鸦片战争的消息也已经传到了日本,既然中国的大清朝都已经在西方的进攻之下战败了,那日本又有什么资本和西方对抗呢?最终在美国的武力威慑之下。德川幕府被迫屈服,签订了《神奈川条约》。此后,西方列强也纷纷来到日本,迫使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日本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此前,日本长期师从中国,而他们几次试图染指大陆的行动都被中原王朝挫败,因此对中国极为敬畏。但在西方人来了之后,这种思想在现实的冲击下发生了剧烈的转变,日本人发现这群“南蛮”拥有比中国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强大的武力,而中国在西方的进攻之下自保尚且不足,更不用说保护日本了。
因此,日本社会的思想由“中国化”逐渐趋向“西方化”。
一方面,日本鄙视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清朝,认为他们空有广阔的土地却不知发展,最终被西方击败。
另一方面,日本自身在西方的冲击下也面临着生死存亡般的危险,因此向西方学习,以图自强,逐渐成为了日本社会的共识。

从德川幕府到下面的各个藩国,纷纷开始学习西方技术,这和当时清朝在鸦片战争后依然麻木不仁,沉溺梦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日本人愈发瞧不起腐朽的清朝。
而在西方化的同时,日本内部也进行着激烈的权力斗争。德川幕府下面的许多藩国也从西方化运动中看到了机会,他们不甘心一直被德川幕府统治,希望自己也能成为日本的主人。
但德川家统治日本已经超过两百年了,拥有极高的威望和一套完善的权力体系,贸然挑战德川家必然会损失惨重。那怎么办呢?
许多有识之士便想到了天皇,德川家权势再大,终究在名义上还并不是最高统治者,也是必须向天皇称臣的。而天皇虽说长期以来没有实权,但在名义上一直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威望比德川家高多了。
因此几个强势藩国为了寻找反抗德川家统治的口实,便开始积极鼓吹天皇权势,声称要为了让天皇重新拥有权力而战,美其名曰“大政奉还”。这几个藩国以长州、萨摩二藩为首,鼓吹推翻德川幕府,因此被称为“倒幕派”。

不过德川幕府也不傻,眼看几个藩国打出了“大政奉还”的旗号,索性抢先举行了“大政奉还”的仪式,把权力还给了天皇。但他们又怎么可能真的把自己的权力拱手让出呢?
虽然天皇的权力比之前多了一些,但日本的实际统治者还是德川幕府。结果没想到此时日本的明治天皇年纪轻轻,玩弄权谋的手段却一点不差,竟然更进一步,直接在“大政奉还”的基础上颁布了《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要彻底掌握大权,并命令德川家交出领地。
这下德川幕府被逼到了绝路上,只得宣布“王政复古”为非法,并开始整军备战。倒幕派这下找到了最佳的借口,你竟然敢违背天皇的命令,必须讨伐!
仅仅半个月后,倒幕派便与德川幕府展开了全面交锋,史称“戊辰战争”,最终德川幕府大败,倒幕派控制了整个日本,江户时代就此结束。
而正是在戊辰战争的过程中,倒幕派们大力宣扬“天皇至上”“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来与德川幕府的“世代将军之权”对抗。
他们宣传这种思想本身是为了鼓舞士气,让士兵们为天皇而战。同时也是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力,毕竟他们已经对德川幕府这个昔日的宗主公开“造反”了,已经没有回头路,因此只能把比幕府将军地位更高的天皇搬出来,来说明自己“造反”事业的正义性,就在战争过程中,天皇的地位被一再强化。

而在江户幕府倒台后的“明治维新”中,天皇的地位被正式确定为“万世一系”的日本统治者,拥有着至高无上的特权,算是以法律的形式对这种天皇崇拜进行了确认。
此后的日本虽然实际上还是由之前的藩国统治者们统治,但天皇也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再是昔日的傀儡了。这种奇特的制衡局面也注定了日本很难和平地走向民主化,因为在这种“制衡”的一头是封建君主,一头是军政府。
这是日本近代天皇崇拜思想的起源,而日本近代殖民扩张的起源则是从明治维新就开始了。早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就有人提出了称霸亚洲的战略。
而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迅速西方化,向西方列强靠拢,西方列强都有自己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日本怎么能没有呢?并且日本的工业化也需要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再加上日本自身领土狭小,缺乏大片平原,这一切都为日本的侵略扩张埋下了伏笔。
当然,要想侵略还需要有一点,那就是实力要强于对方,否则侵略不成,可能自己也没了。因此日本为了能够“脱亚入欧”,迅速完成近代化,也在积极扩军备战,准备对周围国家的侵略。
既然要侵略,那就得有侵略的方向,不可能随便向四面一通乱打。日本的侵略方向有哪些呢?
此时日本的东面和南面是英美法等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羽翼未丰的日本自然还不敢直接和西方列强对抗。日本的北面是俄国,这头凶猛的“巨熊”也是日本一时不敢招惹的,那就只剩下西面了,也就是日本心心念念的东亚大陆。
这里离日本最近,实力也相对较弱,也是日本传统的扩张方向。无论是腐朽的大清国还是早已衰落的朝鲜李氏王朝,日本都不放在眼里。
当然,日本自己也是刚刚开始革新,还不敢直接直接对清朝发动全面入侵,只是在周围不断地试探,而此时清朝的腐朽懦弱也极大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1871年,琉球国的“漂流民”因台风被吹到了台湾东南部,并和当地原住民起了冲突,数十人被杀死。按理说这是琉球和清朝两国之间的事情,但日本也要来插一脚,宣称琉球也是日本的一部分,那琉球人也就是日本人,台湾土著既然敢杀日本人,那日本就要报复。
于是1874年,日本出兵入侵台湾,在当地大肆烧杀掳掠,甚至还开始建立堡垒,修筑工事,似乎是打算赖着不走了。
面对这种明显的侵略行为,腐朽的清政府却选择了忍让,对日军的屠杀不闻不问。最后给日本赔偿了50万两白银,这才把日军“请走”,被侵略的国家还要给侵略的国家赔偿,这是何等道理!在清朝的刺激下,日本的侵略野心更加膨胀。
1879年,日本公然出兵占领了琉球,这下琉球人真成日本人了。琉球此前长期向清朝称臣,面对日本试图吞并琉球的狼子野心,琉球向清朝求援,但清朝却视其为一场普通的外交冲突,仅仅是敷衍几句,外交谴责了日本,就这么不了了之了,琉球就此被日本吞并。

日本看到清朝如此外强中干,自然是得寸进尺。到了1883年,日本已经公然在朝鲜和清朝争夺势力范围了。1894年,朝鲜半岛战火再起,日本趁机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甲午战争。即便如此,清朝在战争之初还是极为软弱,一再试图求和,直到日军已经进攻清军军营了,这才想起来开战。
结果在甲午战争后,清朝又一次丧权辱国,连北洋舰队都没了,还割让了台湾。日本看到侵略中国如此容易,野心也进一步膨胀,渴望着将整个中国都变为他的殖民地。
而就在甲午战争前后,“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传入了日本。达尔文很多人都听说过,什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呢?
这指的是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之后,部分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曲解了达尔文的思想,声称这种思潮不仅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类。
人类社会的本质也是“丛林法则”,强者就应该称王称霸,弱者就应该被淘汰,这一套逻辑又对应上了人种理论。认为人类的各个人种之间是有优劣的,优秀种族应当称王,劣等种族应该服从,这一观点当时被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引用,作为自己鼓动人民进行称霸战争的依据。
日本同样也引用了这一理论,认为大和民族是“优等种族”,理应征服东亚,亚洲,乃至世界,而其他劣等种族就应该服从日本,乖乖接受新秩序。许多日本学者宣称,中国的悲剧是中国自己造成的,而不是由于日本的入侵。

而东条英机的理论本质上也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复刻,他自认为日本应当领导亚洲,其他人乖乖服从就好了,为什么要反抗呢?
既然要反抗,那日军就应该屠杀,“给劣等种族一个教训”,所以东条英机乃至日军中的许多人对于这种屠杀都是毫无愧疚之心的,再加上狂热的天皇崇拜思想让他们觉得自己进行的是“神圣的事业”,就更让他们猖狂了,他们认为屠杀的原因在于中国自己。
但很显然,社会达尔文主义不应该成为世界的准则,人类社会也不应该是“丛林法则”式的社会,人人生而平等,不应该有什么“优等种族”与“劣等种族”之分,更不应该有这种残忍的屠杀。而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法西斯思想的源头,终将和东条英机等战犯一起,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