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与黑镜

先说几句废话,就像第5季黑镜,先在第一集安排点更吸引人的东西,才能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废话如下。
最开始呢,我的文章名字是,黑镜简评
然后加了句,它会是下一个权游吗?想着也许能蹭点GOT的热度
然后发现这简评并不是很'简',就把简去掉了
写着写着又觉得也不是只在聊黑镜,而是在聊电视剧,就把题目改为:黑镜与电视剧
直到写完后,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这篇文章名字叫,电视剧与黑镜。
废话结束。
作为一个忠实的英美剧迷,我曾一度认为,在电视剧,电影两种影视向的表现方式中,电视剧是比电影优秀很多的。
因为一般来说,电影平均两个小时的时长,很难做到细节丰富同时主题深入的讲好一个故事,能突出地讲好一个角色的电影就已经可以影史留名了。而电视剧呢,对于同一个故事,它有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时间来慢慢剥茧抽丝。能勾勒出不止一个立体化的角色,诸如女子监狱和绝命毒师等剧,它能做到让一群人每个人都跃然眼前,毫无表演之痕迹,亦饱含人生之趣味。
一部好剧,在细节上的描绘几乎可以做到登峰造极。所以我偏爱电视剧,电影看的不多,但是刷过的剧的数量也不会比一般喜欢电影的人少。直到最近一年,接受了阿尔帕西诺、妮可基德曼、昆汀塔伦蒂诺等人的洗礼,才意识到电影'虽无法细致入微却也可余韵无穷'的妙处。
综合来说,我还是热爱电视剧,或者说,电视剧更适合我。一部好剧,它是饱满的,丰富的,充实的。它给人各方面多角度立体化的视觉感受,它在每一集呐喊着想要表达的,而你浑然不觉。慢慢的,面纱一层一层被剥落,在最后一集的结束,你意识到每一集的爆发,此时都悄悄叠加在一起,最后让你体验到无可比拟的快感。看剧时,现实中的问题都消失了。你跟随剧中的角色欢笑,愤怒,哭泣,喜悦。看他们进退两难的抉择,无可奈何的死去,不顾一切的亲吻,或黯然销魂的别离。时而悄然无声,倏忽惊天动地。剧集结束,再看自己遇到的纠葛和苦闷,不禁豁然:人生如戏,区区一时之烦恼,何必为之满腹疑虑。
黑镜,就是这样的一部好剧。只不过与大部分电视剧不同的是,黑镜每一集的故事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集的人物,年代,背景往往大相径庭。唯一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在表现现代科技的黑暗面。表面上,给人打分的APP让社会畸形,本应臣服于人的工具却毁灭世界。。,其实还是在讲人性。你关掉手机的屏幕,看到什么了?黑镜?是的。再看,看到什么?是反射到黑镜中的自己。
然而,万众期待的神剧,黑镜,从第三季被美国人买了版权后,风格上明显开始美剧化和表面化。大部分美剧快节奏,主题俗套。英剧呢,就有一种疯癫和痴狂,主题和表现方式总是别出心裁。在黑镜里,过去英国人注重的深度似乎有些弱化了。原本每一季都精心制作的“三集片”也变成了六集片,从那时候开始,人们开始怀疑黑镜,美国人模仿的黑镜,还是原本的味道吗?果然,第三,四季和额外出的互动剧集黑镜明显有了退步。虽然依然有某几集可圈可点,可是剧迷爱黑镜的一个原因是:黑镜每一集都是完美到让人惊叹错愕的。这时候掺杂了质量一般的内容,黑镜的品质一次次受到质疑。很多剧迷痛心疾首,感觉黑镜已死。
然后第五季一出来,第一集讲婚姻,生活的厌倦。第二集开车不要玩手机。第三集小女孩追星。比起前段时间爆火的《爱死亡机器人》,《黑镜》给人的视觉,精神上的冲击小了很多。特别是第二集,因为《神探夏洛克》里的莫娘出演,人们对它期待最高,结果什么惊天大反转或者炫酷的黑镜式科技感都没有。于是,差评铺天盖地,神剧跌下神坛。
这时我意识到,对于大多数观众,包括我,黑镜已经成了一串鞭炮。我们想要看到爆炸,听到响声,因为我们需要刺激,需要偶尔暂时脱离无趣的生活。可是我们都捂住耳朵,躲在一旁。看黑镜里的热闹,却看不到镜中反射的自己。
可是,从第一季,黑镜系列最本质的思想,就是呼吁人性的回归。让人倍感无聊的第二集,反而精准的切中要害。剧中,男主绑架人质,勒索CEO,社交软件全都是这场绑架案,结果最后事情结束,镜头转向普通人的生活,行人看了眼手机又继续走路,打球的看一眼手机继续打球,一个女孩看了眼手机又继续生活。男主付出生命的代价,却像一滴水坠入大海,什么都没有改变。观众也关掉播放器,打开微信或者微博,吐槽一句,“黑镜第二集就讲了这么个破事?”然后又淹没在互联网的浪潮之中。而这,才是黑镜讽刺的东西,人们自以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实际上是被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信息所掌控,关掉屏幕时,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比做任何事都重要。
不管是黑镜,还是其他电视剧,他们都像是一串鞭炮,让我们平平无奇的人生有了不同寻常的刺激感。我并不喜欢写这种说教味严重的文章,不过作为一个多年的剧迷,我认为黑镜展现的这一点是值得反省和思考的。我们看电视剧很多时候已经失去了意义,时间就这样流逝着,却只是被我们用来追寻那些光怪陆离和快节奏表面化的娱乐。
问题,不在于鞭炮够不够响
而是什么时候我们不再捂着耳朵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