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亚健康”状态认知和干预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中医药对“亚健康”状态认知和干预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前沿科学问题)
问题描述: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紧张压力的增加,营养不均衡,缺乏运动加之各种因素引起的心理不平衡,导致亚健康人群的比例陡增。亚健康是内脏各种疾病的重要起源和基础,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多存在虚、实、寒、热的病理状态,采用中医“治未病”理念进行生活方式调整或中药干预可恢复健康。虚、实、寒、热证科学内涵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医对亚健康认知和干预的科学原理是什么?亚健康状态病机相对单纯,基于亚健康人群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揭示中医虚、实、寒、热基本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相应中药复方作用机制,是目前中医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问题背景: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一种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可以间断或持续出现,是内脏各种疾病的重要起源和基础。亚健康的基本特征是身体无明显疾病,但体力降低,反应能力下降,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和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容易罹患疾病。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范围内亚健康人数超过60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85%,预防、消除亚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健康策略。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将持续和症状突出的亚健康状态(严重疲劳、肌肉疼痛、失眠等)作为一种疾病来对待,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严重者可能出现“过劳死”。
研究显示,亚健康状态与中医体质类型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气虚质、阳虚质与消化不良、疲劳状态关联性强,阴虚质与疼痛状态关联性强,痰湿质、气郁质与便秘状态关联性强。亚健康状态表现较为复杂,中华中医药学会将其概括为:①躯体症状表现:疲乏无力、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脘腹不适、便溏、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于感冒、眼部干涩等;②精神心理症状表现: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③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频率减低、不能正常地处理人际关系、不能正常处理家庭关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中医认识疾病注重的是功能病理,从功能异常来认识和解释病因、病机。其中,虚、实、寒、热是机体状态最基本的特征,“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概念高度契合,中医从宏观角度入手,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三因制宜”等为特色,在调治亚健康状态方面相对于现代医学具有独特优势,但因无法用现代医学的语言讲清楚其中的道理而难以被国际上认可。如中医理论的虚证、实证、寒证、热证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相应的中药复方治疗的作用机制和靶点是什么?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中医认知和干预亚健康状态的科学原理,是揭开中医药奥秘的可行之路。
最新进展:
针对亚健康人群,现代医学尚无有效药物干预手段,中医“治未病”理念及辨证治疗调理整个身体状态可取得满意效果。病机理论是中医临床基础理论的核心,明辨虚、实、寒、热病机特点是中医诊治所有疾病的基本思路,揭示虚、实、寒、热的科学内涵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已有研究发现,气虚与物质代谢异常、免疫细胞功能异常、炎症因子水平等有关;肾阳虚与衰老进程、能量代谢、生殖功能及精神情志异常相关;寒证与激素状态有关,热证与细胞因子状态有关,寒证与热证在神经递质的相关性上无显著差异;气虚与物质代谢异常、免疫细胞功能异常、炎症因子水平等有关;肾阳虚与衰老进程、能量代谢、生殖功能及精神情志异常相关。
系统生物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虚、实、寒、热证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但多数研究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难以复制符合中医临床特征的模型。中医药理论强调理、法、方、药统一,在阐释病机理论科学内涵的同时,需要采用治法理论、药性理论、药物配伍理论等进行系统验证,涉及多个复杂系统,研究难度较大。亚健康人群中医证候相对单纯,以人为研究对象更加符合中医理论特点。因此,可以临床最多见、临床表现最典型的脾气虚、脾阳虚、肾阳虚、湿热病机理论为切入点进行探索研究。
重要意义:
人群中约85%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既可转向健康状态也可向疾病状态转化。针对亚健康人群,及早进行中医药干预,逆转其疾病进程,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亚健康人群,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中医药虚、实、寒、热等基本病机理论内涵和相应复方作用机制,对于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可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揭示中医药认知和干预亚健康状态的科学原理,对于提高中医药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