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流量艺人为何“入侵”正剧?偶然中的必然,否则只能跟韩娱抢食了

2023-01-02 18:56 作者:roybankds  | 我要投稿

回顾2022年,在连续剧的市场上,呈现出了一股风气,流量艺人“入侵”正能量题材影视作品,例如《王牌部队》、《特战荣耀》、《冰雨火》等等。

才不配位

至于为什么要“入侵”这个词,道理非常简单,依照常理来说,以上这些剧的主演们不具备担纲大任的资格。平心而论,流量艺人不是不可以参演正能量题材的影视作品,但要从力所能及的角色演起,而不是一步登天。


可能有人要说了,剧中的角色是年轻人,自然得年轻演员来演。这种论调属于典型的偷换概念,因为年轻演员不等同于流量艺人,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其次,如今很多剧改编自网络爽文,尽管披上了正能量的外衣,但本质上与抗日神剧无异。再比如说,相当一部分剧的剧本,压根儿就是为某某流量艺人量身定制的,正能量就是一个噱头罢了……


拍出来的效果,主角要么无限开挂,要么打破现实中所有的逻辑。以《冰雨火》中王一博饰演的陈宇为例,基本人设就是无组织、无纪律,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好意思,真正的缉毒警是不可能如此任性,服从命令听指挥是天职,否则一切免谈。类似陈宇这种操作,轻则调离,重则直接脱警服,再强的主角光环也挽回不了。


偶然中的必然

估计有人又要问了,流量艺人专心拍偶像剧,明明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为什么非要挑战自己驾驭不了的角色呢?

一言以蔽之,未雨绸缪,避免被拍在沙滩上。

想要搞清楚其中的缘由,还要从流量艺人的“流量”说起,其实“流量”的大小不完全取决于粉丝的多寡,吸金能力才是指标性数据。拿肖战的单曲《光点》来说,单价3元,总销售额达到了1.4亿,在每人只购买一次的情况下, 需要至少4666万人来买单。显而易见,这是不可能的,换而言之,一定有人反复多次购买了,这就是所谓的氪金。说得直白一些,“流量”的大小取决于粉丝的氪金能力,一万粉丝买出一百万人的效果,那么体现在经济价值上就是一百万的“流量”。


或许有人觉着,愿意买多少是个人自由,不应该被说三道四。其实不然,《青春有你3》的“倒牛奶事件”便是如此,乳制饮料是粉丝花钱买来的,如何处置自然也是粉丝的私事,大众凭什么口诛笔伐呢?


对此,有人说这是浪费粮食,故而犯了众怒。讲一句实话,“浪费粮食”只能算作托词,从本质上而言,核心是引导非理性消费。这就好比小孩子喜欢吃糖,大人们必然不会放任自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进行教育,让小孩子明白要有所节制。具体到“倒牛奶事件”,简单翻译一下,追星要理智,不要乱花钱。


说到这里,再继续琢磨一下,不难发现《青春有你3》其实有那么一点儿“冤”。引导非理性消费并非始于“倒牛奶事件”,“倒牛奶事件”也不是情节最恶劣的,比方说前文提到《光点》,1.4亿的销售额难道不是建立在引导非理性消费之上吗?


因此,引导非理性消费在娱乐圈已然司空见惯了,包括向粉丝集资的合法性、集资对象是否包括了未成年人等等。想都不用想,上述现象都是隐藏的“雷”,一旦炸了,“粉丝经济”会在内娱瞬间崩塌,流量艺人注定风光不再。至于“雷”什么时候炸,从短期来说,需要某个偶然事件来推动,从长远来看,偶然事件的出现又是必然的。

飞蛾扑“雷”

想必有人会疑惑了,吴亦凡的事情如此轰动,还不够格成为那个偶然事件吗?


在个人看来,还差了那么一点儿意思,“唐山打人事件”是一个参照物。“唐山打人事件”之所以举国瞩目,从技术层面来说,源于强调了施暴者是男性、受害者是女性,由此激起广大女同胞们的愤慨。与此同时,对于那些遵纪守法的男同胞而言,也是群情激奋,毕竟自己身边也有女性至亲。恰恰是这个技术层面上的切入点,让“唐山打人事件”深度发酵,成为了影响广大群众生命安全感的重大社会事件,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


平心而论,黑恶势力寻衅滋事的案件每天都在发生,为什么“唐山打人事件”能够掀起轩然大波,前文已经给出了答案。回头再来看娱乐圈,乌七八糟的事情的确一大堆,但目前皆没有上升到影响广大群众生命安全感的程度。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事件的发生又是难以避免的,因为当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时,娱乐资本的胆子势必会越来越大,想着在“雷”炸之前大肆攫取利益,这大概就是飞蛾扑火了。

另一条路——海外发展

于是新的问题就来了,在“雷”炸了之后,流量艺人何去何从,莫非要坐以待毙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首选肯定是转型,这才有了流量艺人对正能量题材影视作品的“入侵”。或许有人会想,既然要转型,为什么不踏踏实实从力所能及的角色演起呢?

答案很简单,力所能及的角色赚得少,流量艺人及其团队必定会争取利益最大化,在流量艺人当红的时候争取一步登天。如此一来,不论会不会赶上炸“雷”,理论上都会处于不败之地,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明知九死一生也要硬着头皮顶上去。不过强行“入侵”正能量题材影视作品,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拔苗助长,万一“雷”炸了,结局就是打回原形。


除了转型,还有一条路可走,向海外发展,也就是进军东南亚。当前的东南亚,与二十年前的内娱颇为相似,面对娱乐产业相对发达的娱乐文化,几乎毫无抵抗力可言。也不会意识到“饭圈文化”的危害,这就像我们曾经羡慕韩娱的“粉丝文化”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陷崇洋媚外的怪圈中无法自拔。


关键在于,盯上东南亚的可不止内娱,被挡在内娱之外的韩娱也是虎视眈眈,也就是说未来内娱流量艺人要跟韩娱流量艺人抢食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了,不仅如此,挣得还少,多半只有内娱的几分之一,甚至是几十分之一。诚如韩星黄致列所言,其在内娱和韩娱的出场费相差了100倍,足见内娱真的是寸土寸金,假如流量艺人需要出走东南亚求生存,只能说明“饭圈文化”由盛转衰了。

结语

若要是问流量艺人还能在内娱风光多久,这得看他们是否愿意夹起尾巴做人了,低调的话,好日子能长一些,否则随时原地渡劫!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流量艺人为何“入侵”正剧?偶然中的必然,否则只能跟韩娱抢食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