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的乐舞图
试析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的乐舞图
《文博》 2010年03期 梁勉(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本文以西安地区出土的唐墓壁画中的乐舞图入手,指出不同时期乐舞图的特点。关键词:唐墓壁画乐舞图特点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国内民族之间和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音乐、舞蹈艺术方面,也是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代继承周、秦、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乐舞艺术传统,融合中外乐舞因素,以丰厚的底蕴、繁荣的创作,形成了中国音乐、舞蹈艺术的高峰,在当时世界上也有彳艮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乐舞艺术一直处于多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大融合中。异族异国各种绚丽多彩的音乐舞蹈汇集中原,为隋唐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营养。
在隋唐表演艺术领域,乐舞地位突出。唐代强盛的国势,开放的社会风气,使唐人充满了自信与创新精神,乐舞的创作及表演方面,显示出广取博釆、大胆创新的恢宏气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喜爱并参与乐舞活动,从宫廷到民间,从都市到乡村,从地方到军队,从街头到府邸深院,到处都有莺歌燕舞的场面。无论是宫廷祭祀朝会,宴飨娱乐,生日节庆,还是民间日常劳动,相逢饮酒,婚丧嫁娶,乐舞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唐代舞蹈品种、名目繁多,目前有记载可考的舞名有一百多个,唐代,已形成自己的舞蹈分法。如按舞蹈风格、特点区分的“健舞”、“软舞”类;具有严谨、统一结构的歌舞大曲;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歌舞戏;用于宫廷朝会、宴飨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等。•每类乐舞都包括十分丰富的乐舞节目,这些节目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继承前代传统。例如:《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即《清商乐》等);2.以国名、地名、族名为乐部或舞蹈名称的乐舞。这类乐舞,从名称上已标明它们具有浓郁的名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如,《九部乐》、《十部乐》中的《西凉乐》(西凉即今甘肃武威)、《天竺乐》(天竺即古印度)、《龟兹乐》(龟兹即今新疆库车)、《安国乐》(安国即今中亚布哈拉一带)、《疏勒乐》(疏勒即今新疆喀什嘱尔及疏勒一带)、《康国乐》(康国即今中亚撒马尔罕一带)、《高昌乐》(高昌即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健舞”类的《拂统》(拂雑即古东罗马帝国及其东方属地),著名的《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原本都是西域的民间舞蹈;“软舞”类的《凉州》、《甘州》(甘州即今甘肃陇西县西南)是以地名为舞蹈名的;3.唐代新作。唐代有许多舞蹈新作,其中一部分是在吸收民族民间乐舞素材的基础上创作的。如九部乐、十部乐中的《燕乐》,是宫廷乐官张文收为歌颂唐代兴盛而做;坐部伎、立部伎中除《安乐》、《太平乐》两部外,其余乐部全是为歌颂唐代各朝皇帝的文德武功而创编的,其乐舞形式吸收了丰富的民间乐舞的成分。此外,唐人新作的乐舞还大量的吸收了民族民间音乐成分,如《破阵乐》、《大定乐》、《太平乐》等,“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长寿乐》、《天授乐》等也“皆用龟兹乐”,“唯《庆善舞》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气这些记载清楚地表明唐代宫廷燕乐吸收民族、民间乐舞进行编排创作的历史事实。虽然《旧唐书•音乐志》、《新唐书•礼乐志》对唐代的乐舞有所记载,但文字记载不能代替具体形象的描绘。唐墓壁画中出现了一些乐舞形象,成为现在研究唐代乐舞的不可或缺的资料。
在关中的100多座壁画墓中有22座墓有关于乐舞的壁画,占到了五分之一。例如:李寿墓执失奉节墓团、韦贵妃墓吐李爽墓吐李勣墓气燕妃墓网、李晦墓回、李宪墓、宋氏墓川、苏思勖墓旧、朱家道村墓顷、张去逸墓邱、高元珪墓诚、郝国大长公主墓'冈、陕棉十厂墓7:等墓中都有关于乐舞场面的壁画。这些壁画墓在年代上分别属于初、盛、中、晚唐的各个时期。它们虽然只是反映了唐代音乐舞蹈的一个特定场面,但却是研究唐代音乐舞蹈的不可缺少的图像资料。
笔者将22座墓的乐舞壁画分为三期。
第一期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到神龙二年(706年),送-时期的乐舞壁画总的特点是乐器独奏、独舞居多、反映中原乐舞居多。胡乐器也出现,但大都是单独出现,胡汉乐器都出现的场面较少,只有李寿墓的乐舞图(封三)、燕妃墓中的奏乐图(封面)。只占这一时期乐舞壁画的六分之一。
乐器独奏的场面有:李思摩墓的弹琵琶乐伎图(图1)、弹竖箜篌乐伎图。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持琵琶、笛子的图像、懿德太子李重润墓中的持竖箜篌及琴的图像。李爽墓中的吹横笛、排箫、箫的乐伎图等。
舞蹈图有执失奉节墓的巾舞、韦贵妃墓的长袖舞(图2)、敲磬与舞蹈(图3)、燕妃墓中的二女对舞、李勣墓中的二女对舞(图4)等。燕妃墓中的二女对舞图和图4非常相似,她们都是相对低蹲,倾身,回头,扬目,手臂一张一举,醐以做“卧鱼”身段时将卧未卧的“过程”动作。只是蹲的动作的高低有些不同,舞女的发型有些差异。
无论是图2的长袖舞、执失奉节墓中的巾舞、还是图5二女对舞都是非常柔曼婉畅、具有浓郁抒青性的中原传统舞蹈。图3中的敲磬与舞蹈图中跳舞女子上半身部分壁画剥落,画面上可以看到她跪在舞毯上,可能做着和图2的跳长袖舞的舞女相似的动作,右边的女子手中拿着磬锤,正准备敲击磬为她伴奏。磬是中原传统的古老乐器。唐代宫廷乐舞中只有清商乐、西凉乐用编磬闽。磬击打的节奏一般较慢,所以与之配套的就是舒缓的中原软舞。
这一时期的乐舞壁画只有燕妃墓奏乐图和李寿墓乐舞图中出现了胡汉乐器共奏的场面。李寿墓的乐舞壁画不属于唐代通常的配置方式,它画在独立构图的庭院之中,没有和棺椁形成对应的关系。(封面)图中有小箜篌、箫、五弦,封3中有笙、五弦、曲颈琵琶、竖箜篌、筝(或琴)。可见当时竖箜篌、琵琶等胡乐器虽巳在朝野使用,但还没有非常流行。中原传统的清商乐还比较流行。这…时期西安地区的音乐是胡、汉乐鼎立时期。
第二期是从天宝元年(742年)到天宝十五年(756年)。这一时期的乐舞壁画的特点是奏乐场面大部分是胡、汉乐器并用,舞蹈胡化。六幅乐舞壁画中四幅是歌、乐、舞同时出现的,它们可能体现的是唐代大曲的场景。这一时期正是胡乐最流行的天宝年间,胡、汉乐充分融合时期。壁画上出现的胡汉乐相融的场面也是时代风尚的一个影。
李宪墓的墓室东壁也有一幅乐舞图(图5)的。李宪是唐睿宗的长子、唐玄宗的长兄,被追封为让皇帝,号墓为惠陵。它位于蒲城县城西北约4 5公里处,于2000年3月至2001年月进行了发掘。李宪生前音乐造诣很深,《新唐书•礼乐志》中记载他善于吹横笛,唐玄宗曾经让他负责藩邸乐舞并与宫廷乐舞一比高低%所以,在他的墓中出土乐舞壁画和陶腰鼓(图6)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幅壁画分为三个部分,最左面是四位观众,一位布容华贵的贵族妇女悠然自得地坐着看演出,手里拿着把扇子慢悠悠地摇着。她旁边站着两位侍女,后面站着一位侍从。右边伴奏的是六人组成的乐队。他们分前后两排跪、坐丁•方形毯子上。他们演奏的汉乐器有笙、琴或筝、横笛。胡乐器有琵琶、铜皱。发掘报告上说最右边的女子双臂曲于胸前,似怀抱圆形鼓,两手隐袖内触及鼓面,是乐队的鼓手我觉得这个说法不是很合理,如果是鼓手,手藏在袖子里来敲击鼓是很不方便的,再者这一块壁画也没有剥落,如果有鼓,应该出现在画面匕我认为她做为伴唱的歌者更有可能。清毛奇龄在《西河词话》卷二词曲中说中国古代歌舞中是“舞者不歌,歌者不舞。”図这位女子坐在乐队中手里又没拿乐器,因此推测她是歌者。她和苏思勖墓中2位伴唱人应是同一角色(图7)。
中间是一男一女双人舞蹈的场面。他们可能在演出一个有故事情节的内容,彳以乎是唐戏弄。乐曲可能是中速,音乐是轻柔欢快的。“戏弄”一词为任半塘首先使用四。他认为戏弄一词有两部分含义,一部分为百戏,表现体力、器械、动物之技巧,配合简单的音乐,其效果使人惊奇而已,乃后世所谓的杂耍或把戏,近代属于马戏范畴。另一部分为戏剧,乃演故事,有情节,以感人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配合较为复杂的音乐,而表现歌唱、说白、舞蹈、身段、表情之中。本文说的戏弄,指的是第二部分含义。任半塘先生将唐戏弄分为“企能”、“歌舞”、“歌演”、“科白”和“调弄”五类%这幅壁画画面呈现的是在音乐伴奏下,一位女子站立着右臂弯于胸前,衣袖内立起做舞姿,左臂长袖掩手向外甩出,做出非常优美的舞蹈姿势。男子以跪姿伴舞并与舞女对视,因此推断它可能是属于“歌演类”或“歌舞类”的戏弄。唐代出现了戏剧的萌芽,戏剧的成熟期是在宋元。唐代歌舞非常发达,歌舞类的戏剧也居多数,所以把它还归在歌舞类。
1996年在西安陕棉十厂的唐墓的墓室东壁也发现了一幅乐舞图(图8)1251„这幅壁画画面稍有残缺。画面由八位身穿圆领衫袍的男子组成。左侧原有三人,其中一人上身已脱落,前面坐的一人头戴黑色朴头,脚穿黑色靴子,神情专注的弹奏着竖箜篌,后面一位站立着的童了头梳双垂髻,嘴巴微微开启,好像是随着曲子吟唱。右边是四人。前面两人都头戴黑色帙头,一人右手持拨子弹奏四弦琵琶,一人吹奏箪篥,后排一戴黑色帙头的男子拢袖而立,似乎等着唱和。另一位是头梳双垂髻的童子,两手击钹。中间是位舞者,他也头戴黑噗头,身穿长袖袍衫,腰里系着腰带,脚穿高融黑靴,右臂上屈,左臂下垂,袖长姗。1952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东郊发掘的唐苏思勖墓室东壁上,发现了•幅内容完整,形象生动的乐舞壁画(图7)「气在画面中央黄绿色相间精美的“舞筵”上,有一个浓眉、深目、高鼻、满脸胡须的胡人,他头戴尖顶胡帽,身穿圆领长袖衫,腰系黑带,脚穿黄色的软锦靴,右手揽袖义腰,左臂高举挥袖,吸腿腾踏,旋转起舞。舞者西侧为乐队,右有5人,前排3人跪坐,1人吹箪篥,1人弹七弦琴(筝),1人弹竖箜篌。后排2人站立,1人吹排箫,1人右手平举,似歌者;左面有6人,前排3人跪坐,分别持琵琶、笙和铜铉。后排立3人,1人吹横笛,1人击拍板,另1人左手向前,似歌者。
熊培庚认为壁画中的舞姿与李端的《胡腾儿》和刘史言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中描绘的胡腾舞的舞姿有不少相处。李端的《胡腾儿》这样写道:“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拾(-作拈)襟搅(一作摆)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s诗中描绘的胡腾舞的舞姿利壁画中有不少相似之处。另外,刘史言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如下:“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蛹胡衫双袖小。手中抛下蒲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四座无言皆瞪目。横笛琵琶遍头促。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酒阑舞罢丝管绝。木槿花西见残月。”网熊培庚认为壁画中舞蹈者的形象,很多地方与胡腾舞的记载相合,如尖顶的胡帽、窄袖的长衫,柔软的锦靴,拾襟搅袖及跳身转毂的舞姿,扬眉动目的形象等皆是,进而判断这幅壁画上描绘的就是胡腾舞回。周伟洲认为唐代遗存下来的文献记载乐器较为详细,易于分辨,从乐器的种类和组合来判断唐乐的种类较为可靠,因此从壁画中使用的乐器考证认为这是盛行于开元、天宝年间以胡乐为基础融合了汉族传统乐器的胡部新声㈣。笔者认为从乐器组合上来看它是胡部新声,从舞蹈上来看它反映的可能是胡腾舞。
在西安出土的北周时期中亚安国人安伽墓的围屏石榻的正面屏风的第1幅、第6幅上(图9)均刻有胡人表演胡腾舞的场面。舞者均着翻领紧身长袍,腰系黑带,脚蹬黑色长靴、拍手、扭腰、踢腿。似乎正在表演胡腾舞。如第1幅屏风上伴奏的乐器是琵琶和竖箜篌,第6幅上伴奏的只有琵琶。它描绘的舞者的动作与苏思勖墓乐舞图的舞者的动作相似,因此,图10的舞蹈可能是胡腾舞。
1994年在富平吕村乡朱家道村又发现了一座唐墓。此墓被盗严重,没有随葬品,也没有见到墓志,但是存有精美的壁画。其中墓室东壁绘有一幅乐舞图⑵(图10)。这幅壁画中最左面是七人组成的乐队。他们分三排坐在一方形毯子上。前排的乐器是琵琶、竖箜篌。第二排是拍板、横笛、箪篥、笙。最后一排是铜铉。中间是一位女子在翩然起舞,她左手上扬,右臂垂,轻轻地甩着长长的衣袖,很像后世的戏曲里的甩水袖。她的身后是两位梳着高髻,含胸拱手站立的女子,她们三人都穿着宽大的襦裙,只是后面的两位和前面的舞女发式不同。后面拱手而立的两位女子和形孺的女子燃値i对着乐队,可能是伴唱者。
从上面四幅唐墓壁画的乐舞图中可以看出,在乐舞场面中都是歌、乐、舞三者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面中。这些声乐,器乐,舞蹈三者结合在一起的场面笔者推断它们也许是唐代大曲的一个片段。
歌舞大曲凝聚隋唐歌舞音乐艺术之精华,它是聚合器乐,声乐,舞蹈共同表演的大型多段歌舞曲。其实歌、舞、乐综合的大型乐曲,先秦已经出现。西周宫廷雅乐"六乐”中的《大武》,本身规模宏大,集合歌舞乐,结构复杂,是由六个大段组成的完整作品,应属于大曲。战国时代南方《楚辞》中有《九歌》,就是由十一部(大段)作品组合而成的完整的祭祀歌舞,是带有浓厚戏剧因素的歌舞大曲。其每部作品冇舞冇歌冇乐。
汉代至魏晋的歌舞乐,也产生了“相和大曲”,"清商大曲”等“歌舞大曲”。研究者也称为“魏晋大曲”。它们以盛行于中原的相和歌和流行于南方的"艳”、“趋"、“乱”音乐作为构成基础,民间歌谣、民间小曲经过歌曲器乐化、舞蹈化和小曲组织化的过程。魏晋大曲不仅继承相和歌辞,还融入了曹魏文人创作的大量歌辞,而音乐则是中原民间歌曲与南方民间歌曲结合的产物。
隋唐时期的大曲是在魏晋大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形式、内容更加丰富。它既有充分体现汉文化特色的传统的魏晋大曲,又有源自西域及边地的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色彩的大曲,还有宫廷,教坊等主持创编的各种新型大曲。这些大曲集中了隋唐音乐的精华,以宏大的规模,绚丽缤纷的色彩,高超迷人的表演,在隋唐表演艺术繁荣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了中华艺术远古以来歌舞艺术的高峰,代表了当时音乐歌舞的最高成就,其影响更延及宋元明清各代,波及歌舞、器乐、词曲、说唱、戏曲诸多方面。
唐代大曲按其体制分为宫廷大曲、教坊大曲(含民间大曲)两大类;教坊大曲按其音乐来源,可以分为清乐大曲、西域大曲、边地大曲、新俗乐大曲四类%清乐大曲是以六朝旧乐清商乐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大曲。西域大曲源于少数民族乐部或外来乐部,主要是西域诸国贡献或作为战利品而流入隋唐廷的,有的编入九、十部乐,有的归属教坊。例如《教坊记》载:“吕光之破龟兹,得其乐,名称多,亦佛曲百余成。"叫边地大曲,主要是边关方镇所献的歌舞大曲。当时地处中西交通要冲的有伊、凉、甘、石、渭、氏六州,是华、夷音乐最先接触和频繁交融的地区。这-,地区历来乐舞发达,隋唐以前就有《西凉伎》输入中原,北朝曾定为“国伎”,产生很大影响。到隋唐时期,众多西域音乐进入中原,唐代的十部乐中就有龟兹、高昌、康国、安国、疏勒、天竺六种胡乐。到开元、天宝年间由于唐玄宗的喜爱和推崇,胡乐的地位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开元二十四年,升胡部于堂上。而天宝乐曲,皆以边地曲,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后又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闻。
唐代大曲是在清乐、胡乐、新俗乐的交汇中产生的,每-,音乐种类都经过充分发展,拥有独特的乐、歌、舞及其组合方式。
由于李宪墓中的乐舞图,富平朱家道村乐舞图等唐墓壁画中的乐舞场面只是一个歌、乐、舞的一个特定片段,无法判断演奏的是什么曲了,演奏的是否是套曲,也看不到歌辞,所以只能推测它表现的可能是清乐、胡乐、新俗乐交汇中产生的唐大曲的片段。
第三期是天宝十五年(756年)到咸通五年(864年)。其中高元珪、鄕国大氏公主、杨玄略等四座墓中有乐舞壁画。这一时期的乐舞壁画只是简单的绘制几个乐伎,没有初唐、盛唐那些大量的乐舞、奏乐图的出现了。例如杨玄略墓中的腰鼓图(图11)。这时正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社会受到了一次浩劫,唐代由兴盛走向衰败的时期。据《旧唐书•郭子仪传》描绘:“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不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棘,豺狼所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叫可南境内萧条如此,关中地区也在战乱中损失惨重,唐肃宗听说自家的宗庙被毁了,都是悲咽不已侦。可见,经过战乱,唐朝经济萧条,长安失去了昔日作为首都的繁华景象,文化艺术也陷入困境。第一期初唐到中唐的七十五年就有十二座墓中有乐舞壁画,盛唐十年左右就有六座墓中有场面较大、内容丰富的乐舞图,而第三期一百多年只有四座墓中有乐舞壁画,并且画面简单,乐器单调,只有琵琶、腰鼓等。可见,安史之乱后,西安地区的音乐处于衰败时期。
但是,胡乐东传中原对中原的音乐文化、中原人民的审美情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代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吸收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音乐文化,铸造了辉煌一时的唐代音乐文化,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