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清理简报
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清理简报
《考古》 1965年09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考古队
1964年10月上旬,我们淸理了一座西周墓。这座墓位于陕西长安县沣西公社张家坡村东北。由于当地群众取土,墓已有三分之二被破坏了,仅存的三分之一,是墓的东南角部,九件铜器出土于东南角的南边。
墓的形制,是长方形竪穴墓。墓口距地表1.2、墓底距地表3.5米.基口长4.55、宽2.3米,墓底与墓口的长宽相同。人骨架全破挖掉了,很难断定墓的方向,就随葬铜器的位迎看,叮能是南向。熟上二层台,高75、寛15-35匣米,东边二层台上仃一条中供骨;从11腐的板木灰可以淸楚的看出的痕迹。
随葬铜器共九件。计鼎三件,盨四件,壶二件;此外,还拣到一些蜉泡。铜器的放置位置,据取土的群众说。
鼎3件。一件(7号)通高46.7、口径35.6、腹径34.4厘米。腹稍外鼓,口外侈、圆唇、柱足.除口沿下一道弦纹外,通体素面。铭文二行十二字:“希厌只巢,孚厥金,□用乍挛鼎”。①(图版贰,2,图二,1)。
一件(5号)通高25.2、口径23.6、腹径昭4厘米。腹外鼓、敛口、平唇,口沿下有要纹一道。无铭文(图版贰,6.图一,2)。
一件(6号)通高21.8,口径21.1、腹径21.6厘米。口沿下有窃曲纹一道。无铭文(图版贰,4,图一,1)„
壶2件(8、9号)。均系贯耳扁壶。通高36.5,口径11.8—14.5,腹径17.3—22.3厘米。无盖,两贯耳作兽首形。颈饰鸟纹,圈足饰双纹,腹饰十字带纹,十字中一凸起方钉。无铭文(图版贰,1.图一,3、5)。
盨4件(1一4号)。形制、纹饰均相同,而大小略异。1号德通高19.7、器高12.9、口径17.5—24.3,腹径20.3—25.4厘米(图版贰,3,图二,2)。2号额通高20.7、器高14.7,口径17.5—23.8,腹径20.2—24.4厘米。通体饰瓦纹,口沿、盖沿及圈足饰重环纹(图一,4)。圈足下四小足,两耳作兽首形,有盖。铭文六行三十九字:“唯王元年,王在成周,六月初吉丁亥,叔専父作郑季宝钟六金,欧盨四,鼎七,郑季其子孙永宝用。”(图三,4,5)
四件盨的铭文内容均相同,但字体略异,部分字的形体在同一器物里,器与盖不尽相同(图三,1,2,3、6)。如1号瓮的盖铭字体粗放,而器铭则较工整、纤细。其他如*、“季”、“初”、“専”等字,底盖亦不相同。由此可见,这些内容相同的铭文,是一次一件刻镜于铜器上的。
铭文中的钟六、鼎七、盨四,是奠季一次铸造的铜器I此墓随葬的铜器,只有铜编四件,其它和四瓮随葬的鼎和壶,都是较早的。
这批铜器都有或大或小修补过的痕迹。从这里可以看出:九件铜器均系当时实用的器物,而且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修补铜器的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5号鼎是将破裂口的里外贴上两叶铜片,再用一枚或数枚初钉牢固的卡着。朝钉有圆钉形和长条形,其使用情况,依破裂口的形状而定(见图版贰,5)。7号大鼎是用合范灌补的,鼎的破裂口相当大,补痕长22.4、宽15.3-23.8厘米,而且恰在铜鼎的腹、底。从合范接缝的舞痕看,可能是三块外范合筹的,其镜痕成“丄”形。内范是一整块,补痕内壁没有接缝铸痕(见图版贰,2)。③
就九件铜器的形制、纹饰而论,它们的时代有早有晚:7号鼎可能属于西周初期,8、9号壶和5、6号鼎诃能属于西周中期,而四件铜临系属西周晚期。自然,墓葬本身当不早于西周晚期。
执笔者 赵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