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死于“本能寺之变”后,丰臣秀吉是如何统一日本的?
天正十年(1582年),即将完成日本统一的织田信长死于“本能寺之变”。天正十一年(1583年),丰臣秀吉打赢了贱岳之战,成为继承织田信长基业的日本统一核心。天正十七年(1589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那么昔日家主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是如何统一日本的呢?

贱岳之战后,阻碍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的势力分为两个部分:东方是德川家康(附带织田信雄)、上杉景胜、北条氏政以及东北各大名;西方是毛利辉元、长宗我部元亲、岛津兄弟、纪伊国人众。丰臣秀吉最开始是对东方的对手用兵的,结果在小牧·长久手之战中吃了大亏。

天正十二年(1584年),丰臣秀吉联合上杉景胜干掉了德川家康的盟友佐佐成政。当年十二月,上杉景胜正式臣服于丰臣秀吉,成为丰臣政权的臣属。天正十三年(1585年),丰臣秀吉发动“纪州征伐”,彻底降服了纪伊国人众。就在当年,毛利辉元也正式臣服于丰臣秀吉。

毛利辉元臣服后,丰臣秀吉发动了针对长宗我部元亲的四国征伐。十万丰臣军兵分两路,从近畿和中国地方攻入四国岛,长宗我部元亲战败投降。天正十四年(1586年),德川家康在权衡利弊后决定臣服于丰臣秀吉。没了后顾之忧的丰臣秀吉随即对岛津家开始了九州征伐。

天正十五年(1587年),岛津家在二十万丰臣军面前节节败退,最终投降。岛津家投降后,尚未归顺丰臣秀吉的日本战国大名只剩下了以北条氏政为首的关东大名和以伊达政宗、最上义光为首的东北大名。就在九州征伐当年,丰臣秀吉对关东和东北两地发布了“惣无事令”。

天正十七年(1589年)11月,“名胡桃城事件”爆发,丰臣秀吉发动三十万大军讨伐北条氏康。三十万丰臣军是日本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队,丰臣秀吉动用如此庞大兵力的目标不只是讨伐北条氏政的后北条家,而是准备将关东和东北那些尚未臣服的战国大名一网打尽。

正因如此,丰臣秀吉包围后北条家的主城小田原之后就下令关东和东北的各个大名到小田原城下参战,不到者一律没收领地。在巨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关东和东北的各个大名纷纷到小田原城下臣服于丰臣秀吉。最后就连伊达政宗和最上义光这两个东北大名的扛把子也来了。

随着以伊达政宗、最上义光为代表的东北大名纷纷出现在小田原城下,东北奥羽两国被纳入丰臣秀吉政权的统治之下。天正十八年(1590年),北条氏政投降,后北条家灭亡。丰臣秀吉至此完成了日本统一,后世有些学者就将后北条家灭亡作为日本战国时代结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