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诸神的黄昏:令人沉默的真相

2023-04-02 17:17 作者:盐不能当饭吃  | 我要投稿

最近一周的读书会,我推荐了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

这是我深以为然,大受震撼的一本书,但也是平时很少提及的一本书。

大约在十几年前,首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惊讶多过其他情绪,一口气读完的过程中几乎把大腿拍肿了。这本书属于给我很大鼓励的书籍之一,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较少接触群体心理学,只是在社会学的一些内容中多少能一窥类似的思想。


读这本书之前,我写了不少个人感受的笔记,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比如集体无意识和群体暴力的原因,尤其是人非理性的特征,如何躲在群体后面匿名、不必负责的状态下,显出虚妄的“勇气”冲动,又把问题的责任推卸给煽动者,轻易背叛任何价值观的行为。(虽然我没有能系统和专业的用上述词汇描述这种看法,但内容是一样的)

如著名的美术学院落榜生所言:对大众最好的驾驭手段就是愚弄。

由于当初自己学识的局限,我之前并不知道有这样一本书,有句话叫人微言轻,若表达这些想法,不仅仅是作为异类的压力,更多的是自我怀疑,会否因为片面而这样认为。

看了《乌合之众》之后,惊觉原来早有如此大家持有如此观点,而且距今一百多年;我依旧记得那时候笑得不行,尤其是笑话自己还担心,以及我井底之蛙的水准。原来群体特征的观察由来已久,警惕大众是一门显学。这扇门打开了,就很容易找到许多西方右翼知识分子的著作,对群体在大众传媒时代、网络拉平世界的不同阶段环境下,审视群体政治和舆论、非理性的风险。

尤其是对近现代集权的产生,假群体的平等和利益,煽动群体的力量来作为工具对抗自由民主;我们知道西方民主代议制中有三个很重要的初衷——

1、贵族和精英集团与其他群体的博弈均衡,不断彼此妥协和制衡,当然所谓精英和普罗大众的边界也在模糊,并且有通道上下其中联通。不过流通是唯一重要的,身份并不恒定,地位也是如此。

2、正是对集体无意识的警惕,造就了不能放任的,纯粹作为讨好选票的喇叭,而是代表和监督的行政权力体系。包括元老院、贵族院、上议院、参议院、多数派和在野党等等的分列,虽说这个话题不能以逆否命题同步成立,但也不适用于反证法。

它更是一种基于尊重人的平等为前提的过程,并不二元论的非此即彼探讨。

3、更不能单纯的高高在上,以集权利益集团或者精英身份来向下,比如教化民众这种引导倾向和愚弄、煽动这种政治行为。

这本书难以被真正探讨的原因,并非不被允许,而是不被接受,它的论据和论点基于对群体中人的理性程度差异,能力差异和心理趋同等方面,用现在的话说非常得罪人。

因为随着大众的崛起,社会的平权及平等的基础之下,群氓的舆论权力不允许个体反省和评论群体,政治正确成了一种随意定义的挡箭牌。任何评价人们行为劣势的思想,指出令人失望的既缺乏责任又缺乏自律和理性的言论,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精英主义,或者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这恰恰也被包含在了书中对群体心理的表现描述,成为一种被反对它的人的反应证实了的观点,这方面有点讽刺意味)


《乌合之众》本名叫《大众心理研究》,翻译过来后书的副标题也是,但这个翻译的名字非常好,几乎对书在后来广为传播产生了重大帮助。而且作者勒庞的语言非常犀利,看完他写的我一直觉得自己算特别温和一派了。这么说吧,你要是肯把书中的文字整段复制下来,发到某些网络平台上,但不提是谁写的,可能被网暴,比直接说大众是伞兵都严重的多。

庆幸有这样一位历史段位和高度的大咖,写了这么一本享有盛名且的书,以至于这种观点不能被攻击为“你算老几,敢这样说”。

我有两个版本的《乌合之众》,其序言、译序之类的内容里,都强调了要注意批判的看这本书和作者,强调了其时代、立场的局限性,包括很多对该书的评论和解析也都这样写。我特别想在这里说一句——勒庞和他的这本书,不但完全没有局限性,而且穿越了历史,说出了真相,大众从未改变。咱就别给自己找补了,或者为了符合当下的舆论口味,当大众崛起并拥有了舆论话语权,为了迎合他们去编造所谓的局限性。

比如书中所讲:人群一旦聚拢起来,有三个特征,智力下降、自信爆棚、情绪化且急于行动,与此同时容易被极端的观点煽动和吸引,并且群体会绑架他们的意见领袖,走向更极端,在出了问题之后作鸟兽散,同时把责任推给哪些领袖,这是一种反噬。我就不举例子,各位自己想想古今历史,心有戚戚焉。

我们真正该从这些思潮中攫取的,是警惕和自省,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的执着坚持。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并且要自己揪着自己头发把脑袋抬起来。

我知道许多人爱聊这本书,基于网络碎片化的内容和转述,或者圈子里的聊天,大家都在谈,却没几个人读完。

我来举一个错误理解这本书的例子:读者把自己从书中描述的群体摘出来,俯视大众的视角,来嘲笑或者自以为是;或者错误的认为自己可以作为个体保持理性,因此的确比书里说的群体要如何如何。这也是为什么《乌合之众》能火出圈的原因,可以不读,但要知道,因为对书中只言片语的误解,很容易让自以为是的读者

如同早些年开始流行的咖啡馆,栖居着众多浅尝辄止、适合摆拍的文艺滤镜,有些本该深刻阅读和全面了解的书籍和作者,被网络语境匆忙的标签化了。

因此,在读书会的音频分享中,讲《乌合之众》的时候,我特别提及除了它还有一位我不爱聊的,就是海德格尔及其《林中路》、《在通往语言的途中》等。自从“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这话火了以后(海德格尔在语言分析的立意上引用了德国诗人的类似诗句,并非他写的),海德格尔作为哲学家的身份已经不重要了。


虽然海德格尔的文笔可能的确不错,而且由于他把语言作为一种对象和分析工具,来表述观点,尤其是存在是如何被存在者的视角理解出来的这个方面。因此作品中少不了引用包括诗词、古希腊戏剧等内容,容易形成一些通俗文艺化的碎片,这就造成了一个哭笑不得的结果——他也出圈了,你都感觉说“出圈”到底是不是个好词儿这事是存疑的。

即使海德格尔的作品具备文学性,但鉴于其理论和其他严肃哲学家一样深刻,作品一样的晦涩,海德格尔的被讨论的程度远超其他同样晦涩的哲学家,你很难推断出他是因为更易于被理解而更出名。如果不信,随便找本他的书翻一翻。

大家讨论所谓热点或者流行的内容,给自己贴如下几个标签:“学识”、“与众不同”、“身在此圈子”、“嘲笑他人的行为可以让自己显得……”,这就是我今天提到的两本书,在大多数场合下的仅有作用。

当然,能让思想更广泛传播的动因,总体上不是坏事,哪怕基于碎片化的标签流行。

诸神的流行时代,譬如罗马和希腊众神,与他们真正的身份意义,已经截然不同。


诸神的黄昏:令人沉默的真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