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微习惯”是谁?哪些微习惯培养起来,能让我们受益终身?
最近几天坚持写作,粉丝增长得有点快。其实每天也就几十个粉丝的增长量而已,并不是日增1000、10000哈。
之所以出现“涨粉快”的错觉,是因为我的公众号(“积极微习惯”)其实已经注册五年了(2017年注册),但粉丝量在前几天才突破了500大关,平均每年只新增100个粉丝,哈哈,龟速增长,曾一度让我想要放弃。
我也试图反省自己,为何人家能够半年涨粉十万,而我一年只有100?思来想去,只能归因于我更新的速度太慢,一个月只更新个一篇两篇,有时候甚至一年半载都不更新一次(这就是一种乐观的归因技巧,要是非说自己写得垃圾,那就是悲观的归因风格了)。
所以,这个日涨粉几十在我看来,就有点受宠若惊了。为此,我觉得有必要向新来的朋友,介绍一下这个公众号及背后的公号主。
虽然近几天写的几乎就是一个中年妇人的碎碎念和流水账。但我这个公号的理念其实是跟幸福相关的,她相当于我第三个孩子。虽然基本上也属放养,但我对她抱有很强烈的信仰。她的名字叫作“积极微习惯”,这是一个综合了积极心理学和微习惯的幸福建设基地,是一个主张“知行合一”的社区。
关于积极心理学大家只要记得一个词——“PERMA”就够了。用一幅图来概括就是:
这是一座以培养、发挥我们的优势与美德为基底,以正面情绪、人际关系、投入、成就和人生意义为立柱,以幸福为目标的大厦。
那为什么是“积极微习惯”呢?
因为这是最容易被我们普通人使用,并且能够实现效果持续的科学方法。有研究表明,除非人生遭遇重大变故,否则一个人,很难改变自己的状态和周围的环境,因为生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出于惯性前进的,有一句话这样说,“你以为是你在过生活,其实是生活在过你,而我们却一无所知”。
作为一个中年人,这一点我特别有感触。年纪尚小的时候,未来似乎有着无限可能,美好生活的画卷在我们面前一点点展开。随之,我们进入校门,便只剩下学习考试;出了校门,便过上了正常的人生:择木而栖、择城而居、择人入城(围城)、择时生子……有时候我在想,这些难道是设定在人类基因里的程序吗?不然,为什么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如此?不出意外,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生活越来越窄,似乎选择也越来越少了,当然,选择越来越少也并不是啥坏事。《选择的悖论》这本书就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选择少反而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幸福。相反,选择过多,筛选信息的时间就长,成本也会变高,我们往往会不知所措。
即便如此,如果想掌握主动权,不让这趟惯性前进的火车偏离轨道,我们就需要好好地管理生活。既然重大改变带来脱胎换骨几无可能,那么“微习惯”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渠道。微习惯:就是那种“小得不能再小,小到几乎不会失败”的小习惯。
微习惯背后的心理机制:成功才是成功的爸!
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这篇论述。今天我其实重点想介绍的是,有哪些微习惯可供我们选择。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引来了2248万次的浏览。我们都在寻找那些能够带来意义的事情。
我也有一些小习惯可以和大家分享。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有一个免费的知识星球,“积极微习惯”,在这里,我坚持在记录着自己培养了几年的多个好习惯,虽然并不是每天都会去做,但这些却是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我把它们设计成了“微习惯”。比如:
这是微习惯背后的逻辑,它很小很小,小到你几乎不会失败,因此你就能够从这件小事上获得持续的“完成感”、“控制感”和“成就感”,直到有一天,你会忽然发现,我竟然不知学觉背完了一本《千家诗》,我居然能完整地读完一本书,我居然能每天跑步5公里,我居然已经存下了足以让自己去心心念念的地方旅行的钱……当这些微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你人生的向上螺旋就开始了。
你可能会说,我超级忙碌,我真的没有时间。幸好,微习惯,专治没时间。
你再忙,也能抽出5分钟吧?再不济,3分钟也行呀!当你为一直认为很重要,但始终没办法开始去做的事情专门抽出时间时,你就能为它们投入更多的时间,之后它就会给你带来持续的惊喜。
微习惯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心理学技巧,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为值得的事情,每天投入一点点时间。
当然你不要一上来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列入你的to-do-list,那样你就把生活切割得太细了。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开始,坚持做一做,一段时间之后,再去做另一项,直到把这些融入你的生活。
但愿你去尝试,并在这里,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