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原罪是不思考(完)不思考是什么?思考又是什么?
现在,你知道惯性化思维是什么意思了吧?倾向于接受现有的事物,不愿意接受改变,也不愿意思考事物的本质,对于事物只是逆来顺受,而不愿意主动去改变。
比如说日子苦,自己穷,我们也最多是怨天尤人两句,最后还是要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如果有人说这样子不对,这样子有问题,我们也只是拿自己的先入为主的观点去一昧的去压制他的思想。来消灭我们中的异类。而没有想到其实这些问题,可能简单的改进一下农具,简单的改变一下耕作模式,就可以大大的提高效率。同样的,在面临一些问题的难关时,我们总是喜欢求助于别人,或者书本上的知识,而从来都不愿意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逻辑。
发现一些问题,例如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我们不去思考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我们不想去理会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或者走过去把苹果吃掉,因为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掉下来的苹果就是熟透了的苹果,它掉下来,就是可以吃的:或者把苹果树摇一摇,让苹果掉下来,拿一堆苹果,去卖钱。
但“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这个问题,我们从来不会去研究它的,我们要么是缺乏牛顿的头脑,想不明白,然后放弃。或者根本就不会去想。但我们从来不会去想“为什么”。
不问为什么,就是我们的不思考,思维的惯性使得我们不会问“为什么”。而天才,和优秀的人,有时并不是他们的脑子比人多精明,而是他们会去问“为什么”。
那些在科研和文化领域上取得成就的人,其实就是会去问“为什么”的人。会思考的人,就会和别人不一样,。当有人深入地研究一些看起来并不相关的事物,并且提取出其中一些一般要素时,科学就会取得极大的进步。博弈论也是这样起源的。冯·诺依曼认识到在客厅里玩的游戏中蕴含着基本的冲突。这些隐藏在扑克牌、棋子、骰子的华丽装饰背后的冲突深深地吸引了冯·诺依曼,他还在经济学、政治学、日常生活以及战争中发现了类似的冲突。
缺乏天才的数学家或许也能发现上述问题,但他们对此却无能为力,只能叹口气,重新退回去做“严肃的”工作。冯·诺依曼则不然,他抓住这个问题不放,以数学的严密性去对付它,最终获得了非凡的成就。
同样的,试想一下在远古时代,是谁去驯化那些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食物和动物的?据考古学来看,驯化植物,是公元一万一千年前库尔德山区(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山脉)妇女的杰作,驯化动物,可能是在之后的事情。为什么是她们?可能历史永远是没有答案的,但我们还不如问:为什么不是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