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3.1.1 资本和剩余价值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三讲 资本、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分配
孙怀仁
(一)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之下,生产资料属于不劳而获的资产阶级,而广大劳动群众所有的只是劳动力。他们为了不致饿si,不得不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受资本家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生产,就是建立在这种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基础之上的。
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关系。现在我们先来谈谈资本家是怎样对雇佣劳动者进行剥削的。
1、货币怎样转变为资本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任何一个资本家开始经营他的企业的时候,首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他才能在商品市场上买进他经营企业所必需的物资,在劳动力市场上雇进职工,或者在货币市场上贷出他所有的资金。所以,每一个新资本登上市场舞台的第一个姿态,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例如小商品生产者用以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消费者用以购买消费品的货币,就只是流通手段,而不是资本。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首先是由流通形态的不同而区别的。
有两个不同的流通形态:一个是简单的商品流通形态,这是一种“为购买而出卖”的简单形态。例如小生产者农民出卖自己生产的米,再买进他所需要的布。这种商品流通的公式是Т—Д—Т[1]。另一个是资本的流通形态,这是一种“为出卖而购买”的流通形态。例如资本家以一定数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买进商品,然后再卖出,在流通领域中收回货币。这种资本流通的公式是Д—T—Д[2]。这个Д—T—Д的过程,是对于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都适合的一种形态,因此,Д—T—Д在事实上是资本的一般公式。
在前一个形态中,流通的目的是要取得另一种使用价值(商品),它的运动是以消费为限界。在这里,货币只是一种流通手段。在后一个形态中,流通的目的是要取得商品的交换价值(货币),它的运动是无止境的。在这里,货币是作为一个发财致富的手段而垫付,是资本。资本流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资本的价值。因此,资本的一般公式的全貌是Д—T—Д′这个Д′等于Д+△Д。△Д就是超过原来垫付货币额以上的加量。这个加量或者原价值的超过额,马克思把它叫做剩余价值。所以,Д—T—Д′这一公式,意味着资本家垫付的资本,投入流通而再从流通中流回到他手中的时候,加进了一个剩余价值,也就是说有了一定的增殖。
资本的增殖是从哪里来的呢?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掩盖剥削的实质,把它说成是从商品流通(买卖)中产生的。但是,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在商品的等价交换中,决不能有价值的增殖;在不等价交换中,也不能有价值的增殖。一个资本家必然同时是买主又是卖主;在他做买主或者卖主时赚到的,即通过压低买价或抬高卖价时赚到的,正是他做卖主或买主时所失去的。即使有些资本家,他能一面以低价买进、另一面以高价卖出而发生偶然多得的事情,但通过这种贱买贵卖的交换,也只能使社会财富的分配发生一个变化,而不会改变流通价值的总和。事实上,整个资本家阶级的资本都在增殖,也就是说,每个资本家垫付的资本,投入流通而再从流通中回到他手中的时候,都加进了一个剩余价值。这是什么道理呢?
马克思揭露了这个秘密。他说:剩余价值“必须在流通中同时又不在流通中发生。”这就是说,资本家在流通中(在市场上)找到了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在使用时能创造价值,并且创造的价值多于其自身具有的价值。这样,资本才能增殖。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
注:
[1] 商品—货币—商品
[2] 货币—商品—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