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2.4 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本质

2022-12-04 00:59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不同,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它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随着交换的发展,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发展着。

  远在原始社会,商品交换就萌芽了。当个别部落有了某种多余生产物,商品交换便成为可能。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各个部落都是自给自足,商品交换只是偶然的,只在少数部落、或者某一部落与其他部落的成员偶然接触的时候才会发生。这时的生产物是为生产者自己消费的,只有个别多余的生产物,当它进入了这种偶然交换的时候,才成为商品。交换的比例是变化无常的。这时,仅出现了偶然的商品交换,还没有商品生产。在这种偶然的商品交换中,价值的表现形式是:

  一定数量的商品甲=一定数量的商品乙

  例如,一袋谷物=两只绵羊。这叫做简单的价值形式。它看来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等式,但是说明了一系列问题:

  (1)表现了商品的价值。在谷物未与绵羊交换时,谷物有无价值或有多少价值都看不出来;一经交换,就证明了谷物有价值,因为它能与绵羊相交换,并且一袋谷物的价值等于两只绵羊。

  这个等式的两端虽然共同表现出谷物的价值,但是两者的作用有所不同。谷物的价值由绵羊表现出来,绵羊仅等于谷物的价值,而绵羊自己的价值则无从表现。可见,在这个等式中,左边的商品是处于主动的地位,而右边的商品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左边的商品是通过与右边的商品相对比,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出来,所以它叫做相对价值形式;右边的商品是通过自己的等价作用来表现左边商品的价值,所以它叫做等价形式。

  (2)说明了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在这个等式中,谷物与绵羊一定含有共同的东西,否则,这两个不同的使用价值就不能相等。这个共同的东西必然是人类的抽象劳动,因为谷物与绵羊除了同是劳动生产物外,不包含其他共同的东西。

  (3)揭露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一袋谷物所以能换两只绵羊,因为一袋谷物的价值与两只绵羊的价值相等。假设这两种商品的价值起了不同的变化,或者一种商品的价值不变,而另一种商品的价值变化了,这时一袋谷物所能换得的绵羊只数,也就是谷物的交换价值,就一定要相应地起变化。可见,交换价值是随价值的变化而变化的,价值是绝对量,而交换价值则是个相对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以上各点在上节一般的分析中都已发现了,这里又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证明)

  (4)表现了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化(外化,就是内在的矛盾转化为外在的矛盾)。在这个等式中,谷物是作为使用价值出现的,因为它的价值已表现在绵羊上;绵羊虽然也是使用价值,但是在这里则表现谷物的价值,因而是作为价值出现的。因此,谷物与绵羊对立着,也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对立着。在交换之前,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包含在商品内部;在交换的时候,这个矛盾表现于价值形式的两极了,这里,表现为谷物与绵羊相对立,也就是说,外化了。

  随着社会第一次大分工的开始发展,交换已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常的习惯的了。参加交换的部落和成员以及投入交换的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专为交换而生产的某些特殊商品,也就是商品生产开始出现了,商品交换的比例比较稳定了,交换的范围也扩大了。与商品交换的这一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是扩大的价值形式:

  这个形式主要说明下列各点:

  (1)这个形式进一步证明了劳动价值论。在这里,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这一事实更明显地证明了,因为只有抽象劳动是物化在这些商品中的共同的东西。绵羊的价值也更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因为有很多种商品起了等价物的作用,表现着绵羊的价值。

  (2)表示出了社会生产中的联系的增长。在这里,更多的生产者通过商品交换联系起来了,他们所生产的一部分物品已不是为着自己的直接消费,而是为着交换,因而交换的重要性与社会生产中的联系逐渐增长。

  (3)揭露了商品内在矛盾的扩大。在简单价值形式中,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的外化只表现于个别商品的交换中,现在则表现于更多的商品交换中。劳动生产物变为商品愈多,交换愈成为必需而愈困难,这一矛盾也就愈加扩大。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随着部落之间的交换对其内部影响的增长,商品生产不仅限于少数特殊商品,而且扩大于一般商品,商品交换不仅进行于部落之间,而且逐渐扩展于部落内部。这时,一方面商品交换成为绝对必要,因为只有通过它,生产者才能得到他所必需的物品;另一方面商品与商品间的直接交换又愈感困难,因为交换的双方不一定都持有对方所需要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社会不自觉的共同行动,产生了一般等价形式:


  这个形式又说明些什么呢?从方程式看,这一形式与扩大的价值形式并无显著的区别,只是等式的两边调换了一下位置。但是,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阶段看,这里起了一个质的变化。在前一形式中,许多商品表现着某一商品的价值;在这里,恰恰相反,某一商品体现着社会上许多不同商品的价值。从这些商品中,一个起特殊作用的商品,即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产生了,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普遍化了。这个形式还说明了下列各点:

  (1)彻底证明了劳动价值论。所有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同质的,因为它们能被同一商品表现出来。这个同质的东西必然是由人类的抽象劳动构成的,因为它既与一切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与它们的自然形态不同,但又为它们所共有。在等式左边这些用途不同数量不等的商品所以都能换得一只粮羊,一定是因为生产这些商品与生产一只绵羊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等,就是说,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2)表示出了社会上一切商品联结成一个整体。这时,商品的间接交换代替了直接交换,一般等价物使一切商品都能够相互比较,从而在交换中结合起来。这就是说,各个商品的所有者都可以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一般等价物,再拿一般等价物去换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与此同时,各个商品生产者一方面相互依存,因为社会分工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另一方面又相互对立,因为每个人的生产不一定与社会需要相适应,为了使自己的商品卖出去,生产者之间就一定会相互竞争。

  (3)揭露了商品内在矛盾进一步的扩大。整个商品界分化为两极,左边是作为使用价值的一般商品,右边则是表现所有商品的价值的特殊商品。这时,解决了直接交换的困难,但又产生了新的困难。因为如果缺少这一特殊商品的媒介,商品交换就不能进行,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就不能解决。现在,这一矛盾扩大到了整个商品界,表现为商品界分化为两极。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价值形式的发展实质上就是商品生产的发展,就是商品生产者间的生产关系的发展;价值就是这种生产关系的体现。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常常各不相同。当社会进入第二次大分工而交换逐渐突破区域界限的时候,由于客观的要求,某一种商品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与这一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是价值的货币形式:

  价值的货币形式与一般等价形式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前者把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面。在历史上,战胜其他商品而最后成为货币的总是贵金属,因为它的同质性使它适宜于表现商品的价值,它的可分性使它适宜于比较商品的价值量,它的不变性使它适宜于作为体现价值的东西而被保存,它的价值大而体积和重量小使它能与社会财富和商品量的增长相适应。但是,贵金属成为货币的基本原因,并不在于它的自然属性,而在于商品生产发展的要求,而贵金属本身也是劳动生产物,是具有价值的商品。

  这里揭露了货币的根源和本质。货币不是人们有意识的创造物,而是自发的商品生产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由它的胚胎形态开始发展,经过价值形式发展的各个阶段而最后形成。货币并不是一种自然物,而是在商品经济中起着一般等价作用的商品,它体现着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社会里,人们崇拜商品和货币,正如崇拜偶像一样,好像商品和货币具有一种很神秘的属性,这一属性不但决定着商品的交换比例,并且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这叫做商品拜物数。这一错觉所以产生,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采取了生产物的交换关系的形态,人与人的经济关系被物与物的交换关系所掩蔽,而商品生产的自发性又表现为物对人的控制。这一错觉在对货币的认识上最为显着,因为货币是购买一切商品的手段,成为一种社会力量。私有制一旦消灭,商品拜物教也就消灭了。资产阶级代言人们企图利用商品拜物教来掩盖阶级的剥削关系,欺骗劳动人民;我们就必须揭穿他们的诡计,从物与物的关系中揭露人与人的关系。

  以上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过程,进一步论证了劳动价值论,揭露了货币的根源和本质,同时指出了商品生产内在矛盾的发展。为了认识这一矛盾的进一步发展,还必须扼要地探讨货市的职能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2.4 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本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