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读红楼梦|40 补天顽石与通灵宝玉

2023-04-03 06:07 作者:同读红楼梦  | 我要投稿


补天顽石因无才补天,不堪入选,被女娲弃在青埂峰之下,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凡心偶炽,托僧道二仙师,大发慈悲大施法咒,让这顽石变成了可拿可佩五彩晶莹的通灵宝玉,有幸在尘世造历了一场幻缘。恰逢空空道人路过,看那顽石上面记录文字,历历在目,于是从头至尾抄录回来,帮他将这段故事问世传奇。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这段故事源自于作者的一番梦幻,也是作者用梦幻笔法将真事隐去的灵感来源。补天顽石,通灵宝玉,空空道人,神瑛侍者,贾宝玉皆是曹雪芹的情身。这看似十分荒诞无稽,却大有深意,这为我们揭示了《红楼梦》是情身幻影,亦梦亦真,意象化的隐喻方式。

石头的梦,也是曹雪芹的梦,他始终忘不了从前的生活,这部书里有他心心念念,永远无法忘怀的幸福回忆。

作者年少时在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乡,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内心惭愧万分。


通灵宝玉被僧道二先师称作蠢物,补天顽石因无才补天日夜悲号惭愧,也在表达作者心中的愧疚。在贾宝玉身上也寄托了这种愧悔之情。作者用瞒人的笔法将贾宝玉的形象塑造成一位荒唐的无事公子,他是那么厌恶曾经的自己。

《石头记》是补天顽石所记,书中说:

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无才补天,应从国事和家事两个层面上去理解。前半阙流露出作者的惭愧自责,后半阙在说这是作者身前身后的真事,作者自云: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石头也说: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我相信作者笔下每一个文字,相信书中隐藏了某些真实的故事,石头祈求有人为她们记去传奇,作者则说,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从家国层面上理解,这些可爱可敬的闺阁女子,隐寓了明末那些为国捐躯,绝不屈服的华夏儿女。

在清朝统治初期,施行了高压文禁,进行思想清洗,他们的英勇事迹渐渐湮灭无人知晓,有谁来为他们记作传奇呢?与他们相比曹雪芹感到万分惭愧,这也是他创作《红楼梦》的重要原因。曹雪芹要使闺阁之人昭传,就是想让后人永远记住那些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誓死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希望他们能够流芳百世,被世人铭记。

曹雪芹把明朝的灭亡,比作天塌,把甄家的覆灭比作地陷。贾宝玉是衔玉而生,代表自己身上的汉家血脉。

蔡元培先生把通灵宝玉理解成传国玉玺,象征着汉家的传承,窃以为这么阐述有其道理,但并不确切。正如作者交代的,这部书的隐寓方式为意隐,是意象化的,可以理解为传国玉玺,但也不必就拘泥于此。况且曹雪芹并非皇子皇孙,亦或托孤大臣,他蔑视皇权,有傲岸风骨,他反对封建制度,向往着民主自由。把通灵宝玉理解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当作高洁的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更为恰当。


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贾母说黛玉从前也有一块宝玉,也在暗示黛玉有着相同的赤诚之心。

第八回,宝钗要看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上面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莫失莫忘是对绛珠仙子的思念,同时也是对崇祯的追思。传国玉玺上面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是希望国家永远繁荣昌盛,也是对皇帝的礼赞。曹雪芹把崇祯当作神明一样,仙寿恒昌也是为他祈福,希望他在天上福寿恒昌。

介绍通灵宝玉后,接着又写道:

后人曾有诗嘲云: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我们试着拆解一下其中含义。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红楼梦》是以梦幻为主题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这是一部基于现实世界重新解构后荒唐无稽的故事,书里有很多谬误,时间线也是错乱的,更增添了梦幻之感。曹雪芹出家后复又还俗,正如空空道人路过青埂峰,青埂峰寓意情根深种无法自拔,空空道人故改名情僧,这本书又称《情僧录》,也是以情为主旨。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宝玉是神瑛侍者转世,曹雪芹有远大的志向,他希望有朝一日能辅佐明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通灵宝玉代表补天之志,象征了对汉家江山的忠诚。

“堪叹时乖玉不光”,是说贾宝玉在年少时过着锦衣纨绔的生活,不知上进,辜负了青春年华。之后曹雪芹因对清廷的怨恨,隐居深山,拒不仕清,也表明他以曾经的身份感到羞耻,十三年的包衣身份,让通灵宝玉失去了原有的光泽。

“好知运败金无彩”,是说当薛家没落后,宝钗失去原来的富贵生活,嫁给宝玉又遭受冷落,宝钗失去原有的光彩,预示了她悲惨的命运。


第四回提到:

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薛家的奴仆中饱私囊,如耗子搬山将薛家一点点掏空,这为薛家最后的败落埋下了伏笔,当薛家破产,散尽家财之后,宝钗的生活是一落千丈。

宝钗金锁上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不离不弃,是宝钗对爱侣的执着,芳龄永继是希望能够永远年轻。可光阴荏苒,当韶华不在,人将老去的时候,再看这金锁上的文字,更显得悲哀凄凉。宝钗的身上体现了传统礼教所要求的美德,她的一生被身上的金锁牢牢束缚,宝钗一直在和命运抗争,在孤独寂寞里备受煎熬,在痛苦的挣扎中结束了凄苦的一生,这也是后面内容不忍卒读的原因吧。

尾联“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更是骇人。什么样的场景才叫白骨如山呢?贾家的那些事算得了什么?

后两句的意象是末世的荒凉景象,是叶落归尘般的虚无悲凉。粪土当年万户侯,到头来终究是万境归空。“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山林里野草遮盖的皆是坟墓,村落里到处是布满蛛丝的断井颓垣。

“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这些诗句阴森可怖,这种伤心绝望,令人难以言说,可谓生灵涂炭人间末日,书中出现这么多骇人的诗句,显然不是指贾家的衰亡。

杜甫《兵车行》中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那是大战之后留下的萧瑟,让人想到江山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即便如此也没到白骨如山的地步。曹雪芹创作讲究真实自然,用词准确凝练,不带有一丝牵强,这种夸张骇人的词句不符合他的创作习惯。


若只写儿女情长,为什么用了那么多家国衰亡怀才不遇的典故,为什么黛玉身上和亡国之君李煜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为什么曹雪芹对同样缅怀前朝的高启深表同情和敬佩呢?为什么作者这么喜欢阮籍,作者的朋友又把他比作李贺,宝玉又自比温庭筠,而阮籍、李贺、温庭筠、高启他们都是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之人。心中有丘壑,提笔写乾坤,曹公又岂会只写儿女情长!

明王朝的灭亡十分悲惨,无数英雄儿女惨遭屠戮,那一段历史才真叫白骨如山,人间炼狱。自诩天朝上国的明王朝,终究没抵挡住清军的铁骑,和险恶的人心,而清王朝又把这死不悔改的臭毛病继承了过来,骄傲自大自夸自擂,闭关锁国愚民弱民,致使近代中国遭受百年屈辱。

在清朝灭亡之后,无数双饱受苦难的手,想要把清廷的丑恶面孔撕碎,灿烂的中华文明被腐朽的清王朝折腾得不成样子。失去民心,失去了中华文明的仁义忠贞,封建统治者是自取灭亡。而《红楼梦》则为支离破碎的中华文明留下了一抹鲜红,留下一腔忠贞赤诚之心。

宁国府喻明,而荣国府喻清,两家本为一奶同胞的兄弟。第二回,回前诗题曰: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曹公以其深邃的洞察力,预料到清王朝也终将走向灭亡。

不管国家多么强盛,失去了人心,失去了凝聚力,最终也将如一盘散沙土崩瓦解,树倒猢狲散,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只是人们受眼前的表象所蒙蔽,被贪婪的内心所驱使,渐渐失去了判断力。

曹公在小山村里,依旧洞察着尘世,保持着思考,他与当时的文人结社,高谈阔论,心中既有入世的韬略又有出世的智慧。他的伟辩雄才,让人折服,在他人心中,曹公如野鹤在鸡群,才智超绝。我想他们争辩的内容,必然不是如何赏花吟月唱曲弹词,而是有关时事的大方略大智谋。


但在这本用尽作者一生智慧和心血,充满血泪的书中,他却反复说不涉时事,让世人不必深追其中隐寓。但这本书中又写有这么多骇人的诗句,作书人和批书人则反复劝告人们要从反面去看,加之曹雪芹不幸的身世和真事隐去,草蛇灰线处处设伏的写法,都表明曹公有意讥讽时事。书中也充满对封建愚昧迷信思想的讽刺,和对作为封建制度帮凶的理学思想和礼教文化的批驳。

他想将这朴素真诚的辩证精神留下来,为世界的变革,文明的进步尽一丝绵薄之力。但他也意识到那是个不讲理的世界,而世人为生计所累,也不愿去看些理治书,或许他最终的目的,只想抚慰在尘网中挣扎沉沦的人们,只想为世间留下一点美好,让人们在疲惫之余,随手拿起解闷,以此唤醒潜藏在心中的良善,也让这个不讲理的世界,更加有情美丽一些。


同读红楼梦|40 补天顽石与通灵宝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