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红楼梦|39 林黛玉与萨特



提到加缪就不得不提萨特,萨特和加缪就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向往着真情真性体现了人文关怀,一个执着彰显个体价值体现独立意识。
黛玉超尘脱俗,希望逃离这个世界,而宝钗志怀高远,想要融入当时世界。黛玉就如加缪遵从唯心主义的存在价值,而宝钗如萨特遵从唯物主义的存在价值,两个不吵起来就奇怪了。倘若他们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有情相待或许就能完成人类和谐进步的伟大命题。
萨特的思想表现为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可见不管是中国的儒家思想,还是西方的博爱思想,都不乏形而上的理论家。而形而上学,并不都是错的,且对现实生活有很大帮助。
萨特的形而上学体现了人文关怀,是为普通人民考虑的形而上学,诉求的主体不同,意义也大不相同。
而我们所批判的是封建主义形而上,是一种为少数群体特权阶级设计服务,封建愚昧,盲目抹杀个体独特性的形而上学。而尊重他人孝敬父母,热爱国家‘仁义礼智信’,这种利他的形而上学,是需要发扬提倡的。
人受感情和欲望所驱使,是非理性的,我们所做的是非判断一部分来源证据,一部分来源于对人性的把控。影响我们一生最大的就是我们的情绪和天性,情绪无法掌控,就会犯错,天性追求安逸,使人懒惰无法进步。形而上学依靠外力教化人心,对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自然欲望不加以约束,最终必然导致精神价值的空心化。

有观点认为《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等因为带有封建礼教文化,都是有毒的思想,这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偷懒论证,看到一点不好就全盘否定的狭隘精神,并不可取。这些古籍有封建糟粕,但也凝结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智慧精华。
中华文明是维持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先辈的智慧也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平等自由自然和谐,无为而治天下大同。
虽然要加强个人约束,但不能就此抹杀掉个人天性,堵不如疏,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属于自己的智慧人性,正气需要的是引导,而不能强制约束。
加缪所追求的是个体存在价值的真实性,即便是缺点,那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特质,需要受到尊重和理解。
加缪提倡解放天性尊重自然,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就已经提出这种哲学理论,即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以生死欲望破坏了生命的本真。庄子的逍遥无为,加缪的特立独行,萨特的积极出世。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他们是正确的也是错误的,因为哲学有时就是自相矛盾。
你处在什么位置,拥有何等精神气质,就会遵从某一种思想理论。就比如男人和女人的思想永远不能做到和谐统一,纳税者和收税者永远不可能想到一块去。利益不同,天赋秉性的不同,则会产生各种差异,并且是无法改变的差异。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差异性,努力调和其中的矛盾,依靠不同的天赋秉性资源关系,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顺风者可以顺利到达彼岸,而逆风者则更可能超越自我,到达人们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你若如风筝,就把丝线和他人牵挂在一起,尽情在高空展现自己的姿态,你若如飞燕就要打破束缚自己的牢笼和铰链,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尽情飞翔。
加缪和萨特的思想也暗合正邪两赋的内容。正代表了智慧人性具有利他性,邪代表了自然欲望具有利己性。加缪批判的是因追求智慧人性而抹杀自然欲望的虚伪利己行为,而萨特希望约束自然欲望让人趋向智慧人性,他们本质上讨论的都是利他精神,只不过切入的角度不同,一个正面反思,一个则从反面论证。
他们本可以成为一生挚友,而因为心中的偏见,和价值观的偏差而反目成仇,使得这一段友情崩坏,让人惋惜。
宝钗身上反映出理学和礼教文化对欲望的禁锢和个体的抹杀,这种思想限制了进步,阻碍了文明的发展。而黛玉宝玉追求个性的解放,努力冲破束缚,但是在打破束缚的时候,他们遍体鳞伤鲜血淋漓,只留下一地鲜红葬于尘土。

黛玉宝玉所追求的,并没有为人们带来多大的现实价值,但是敢于冲破精神桎梏,勇于打破现实约束所体现的精神价值,足以传载千秋。因为这就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火种。
从当世者的角度来看,宝钗积极出世的思想对于人的帮助更大。曹雪芹于世独立,纵然没有为身边的人,为当时的社会提供多少价值,但是他给后世带来的精神愉悦和思想启发是无穷的,这种价值无法衡量。
我们只能在合适的位置,合适的天赋,合适的条件下做出合适的事。正面反面都可以促进文明进步,出世入世都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但曹雪芹所追求的出世精神,并不是以求自己精神解脱的虚无主义,他把思考的主体放在普罗大众身上,他的精神是伟大的。
黛玉真情真性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技压群芳。宝钗落落大方秀外慧中,温婉沉静博学多识,钗黛各有千秋,说不上孰优孰劣。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他们都有值得我们喜欢的地方。

曹雪芹更喜欢黛玉晴雯这样拥有真性情的人,而不喜欢宝钗袭人这样禁锢个性的贤者。但是曹公不认同她们的价值观,就意味着不喜欢她们这样的人嘛?
而宝玉不喜欢宝钗,就意味着宝钗是坏人吗?别人不喜欢你,就代表你一定很差劲吗?我想大家因为宝玉的这份诚恳真挚,没人会责怪他的,但是若是把宝玉就当成天底下至真至纯,精灵一般的人物可就大谬了,真正让人喜欢的是曹雪芹,而不是贾宝玉。
当初的贾宝玉也就是曾经的曹雪芹,他也一样不学无术浑浑噩噩,但是人总需要成长,,即便观点不成熟不客观,那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成长需要时间,需要犯错后才知悔改,因为我们的不完美和独特性,才需要更多人来补足这种缺憾,才使得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上帝让我们变得充满欲望和野心,也赋予人类独有的智慧人性。天性虽然无法改变,欲望也无法抹除,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仅仅因为自然欲望,就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精神自由。
宝玉是正邪两种禀赋兼有之人,他也有缺点,他不在意贾芸小红茜雪那些底层人民,奢侈浪费,骄奢淫逸,他嫌弃鄙夷世俗的粗鄙,更欣赏那些具有独特个性,更喜欢能让他感到欣喜的人和物,他追求天然的纯洁和真实的性情,不喜欢矫揉造作,不喜仕途经济,这是他身上忠贞纯洁的美好品质。

下雨时,他先想到龄官,明明自己被烫了,他反而先去关心玉钏,他身上虽然有各种坏脾性,但也有一种天然纯粹为他人考虑的感情。我想这就是曹雪芹眼里的善,,即在正邪之间趋向利他的精神。
但这种精神也是建立在宝玉衣食无忧,备受宠爱的基础之上,假如他从小和刘姥姥的外孙板儿一样的生活条件,恐怕也不会为他人考虑太多,也没有那么多精神去思考与生活无关的事。
要培养这种利他的精神,需要战胜心中各种邪念,在灵魂深处,锻炼革新,重新审视天性与这个世界不协调的部分,提高对世界的认知,消除因现实生活的不平衡,引起的心理不平衡。
从个人角度应该觉醒自我意识,以唯心主义塑造成独立人格,以唯物主义客观看待世界,从社会角度上,应该坚持唯物主义营造公平法治,和谐友善的环境,消除一切剥夺生存尊严的压迫,和没有道德底线的剥削行为,并尊重每个人生存自由和个体独特的精神价值。曹雪芹教会我们辨别真假的理论依据,源自于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

唯物主义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遵循以环境感化个体的原则。唯心主义则尊重个体的独特性,提倡依靠内心自我净化。两者结合内外双修,多路并行为我所用,才是更有效更科学的方法,而不能杯弓蛇影因噎废食,因形而上的弊端,就全盘否认其存在价值,而是应该利用唯物主义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以科学精神引导唯心主义,以唯心主义独立性彰显唯物主义的正确性,解放生产力,增强凝聚力,统一结合,共同促进文明进步。
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而唯心主义是提高自我的方式,方法构建建筑主体,而方式决定构建建筑主体的形式,方法可以是唯一的,但是方式是多种多样。
唯心主义可以有效控制情绪和天性,本身也是为了实现唯物主义整体价值而存在的。如果因为批判,而全盘否定,追求绝对正义,这种正确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加缪和萨特的思想就相当于《正邪两赋》中所说的正与邪,两者高度对立,又相互依存,象征事物的对立性,因为人们的感情偏向和知识的局限性,使得这些问题难以统一,导致认知的偏差,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曹雪芹则给了这两者思想和谐统一的机会,那就是有情世界,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无论各色皮肤,无论东西南北,大家都能和谐共处,有情温暖生活在同一个家园,大家在公平正义的环境下,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各放异彩,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