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读红楼梦|38 薛宝钗与加缪

2023-04-03 06:06 作者:同读红楼梦  | 我要投稿



在加缪的小说《异乡人》中,主人公默尔索与人械斗的时候,因为情绪激动热汗模糊了他的双眼,又因为对方的刀子在阳光下太过刺眼,导致他失手扣动的扳机打死了对方。在接受法庭审判时,人们并不在意他如何犯下的过错,只在乎他对母亲去世时表现出的冷漠,就判处死刑。

在加缪的小说中,阳光象征了正义,阴影代表了黑暗。而对方的刀子象征了隐藏在正义下伤人的武器,热汗模糊了双眼,代表了情绪的影响让人分辨不出方向。正义的刀子,情绪的失控,性格的冷漠,三者共同作用下,使得默尔索落得个悲惨下场。

临刑前依照当地风俗,默尔索需要到牧师那里忏悔,但他拒绝了,他遵从自己生命的本真,至死都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他的冷漠不在于他的邪恶,而在于他这种认知是建立在死亡和生存同等价值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死亡代表着新生,新生又象征着死亡,母亲或许死了,但在他心里如还活着一般,他不在意生,不在意死,只在意自由。

主人公勇敢寻找精神自由,拥有独立的人格,这是彰显个体独特色彩的价值体现。他并非真的冷漠,他愿意和身边的每个人友好相处,无论那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都不在乎,他只想和人们聊聊天,试着做朋友,试着融入这个世界。

这样的人在合适的时机会成为英雄,会成为坚定守护信仰的先行者,因为他绝不会为外物吸引,为压迫所屈服,这是成为英雄所需的慷慨特质。


阳光太辣眼,就会掩盖了人们手里的刀子,光线太明亮,则会使刀子反射的阳光更加晃眼,让人失去理智。过度关心正义,则会忽略掉真实的人性,处在耀眼阳光中的人是看不清身边的阴影的,但处在阴影里的人则更渴望光明。

在默尔索看来自己是出于误判属于正当防卫,所以拒绝忏悔,从上帝视角确实如此,但从社会公理来看,他又是罪大恶极的。而真相可能永远也不被人了解,也没人愿意去了解。

这个世界充满了无数真相,而真相无非是取决于我们愿意选择相信哪一个,人们愿意相信自己眼睛所见,而不愿相信别人一面之词,人们愿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而不愿意相信客观的事实,人们愿意伸张正义,彰显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不愿相信否认自己存在价值的事。

人们愿意错杀一百,也不愿放走一个,在可能的威胁面前,正义毫无价值。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而冷漠,自私而残忍,并且冠冕堂皇光明正大。当刽子手的屠刀落下之时,也是每个人葬礼钟声敲响之时,我们每个人都沾染了误杀者的鲜血,每个人都是这冷漠世界的帮凶。

这个世界缺少情,而人人却都迫切想要拥有情,当身边的人需要他们时,他们表现得比谁都要冷漠,反而又责怪这个世界的无情,因而产生一个个荒谬的故事。

很多人都在骂宝钗无情,但我想请问,是谁先勾搭智能儿?金钏是怎么死的?尤三姐的事是谁透露给柳湘莲的?又是谁辜负了黛玉,谁辜负了宝钗?她们的悲剧又由谁负责?


袭人挨了宝玉一击窝心脚,吐血旧症虽愈,但偶感风寒依旧咳中带血,她的结局未知,但薄命司中排在香菱前面,可知结局并不好。而晴雯病中熬夜帮宝玉补雀金裘,后来患上女儿痨被撵出去后又没人照料导致病死。晴雯和袭人的身份是对应关系,她们的命运是相似的,她们身上的痨病都和宝玉有关,可谁会责怪宝玉呢?

宝玉在黛玉绝望时,没有勇气和能力为她带来希望,他连冯渊都比不过。在娶了宝钗之后,又狠心抛弃了宝钗,让她替自己担负了沉重的命运。一个人明明做错了很多事,却得到所有人的原谅,而一个人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却被钉上了道德的审判架。

当宝玉拿宝钗开玩笑的时候,人们不会指责宝玉的不是,当宝钗帮着别人分担辛苦的时候,没人会感激她,当宝钗拿出自己的衣服帮金钏收敛,人们却以为是她杀死了金钏,而真正该负责的人却逃之夭夭。

这本书饱含了作者数不尽的血泪,作者在宝玉身上寄托了对亲友无尽的愧疚,当至亲骨肉需要自己的时候,当命运需要他扛起肩上的重任时,他什么都做不了,甚至一度浑浑噩噩,花天酒地,他对于自己曾经的碌碌无为无所事事感到无比自责。但我想没人会真的责怪宝玉,只会为曹公心中的那份愧疚和辛酸而感动。


宝钗因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对于金钏和尤三姐的自尽并不感到悲伤,她的无情是理学要求的无情,但谁能比她的行为更加有情呢?宝玉在别人死后哭得稀里哗啦,转头便嘻嘻哈哈,然而别人的命运却因为他的无心之举彻底改变?宝钗虽然对她人的悲剧表现得很冷漠,但她仍竭尽全力想要弥补这些过错。在那个无情的世界,宝钗只是想更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而不像宝玉充当一个叛逆者和破坏者。

宝钗骨子里带着对世界的疏离感,这也是曹雪芹的一种内在性格,每位小说家,主角身上都有他们自己的影子,就如法国作家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自己”,而宝钗身上何尝没有曹雪芹的影子?曹雪芹身上又如何没有加缪的影子呢?

他隐居深山,有意疏离这个世界,孤独地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进行着文学创作。湘云判曲中说,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曹雪芹对待生命是坦然接受的。从他这种草蛇灰线的写作风格也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异于常人。他在塑造《红楼梦》整体架构的时候,也融入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


宝钗和默尔索性格类似,她喜静不喜动,性情冷淡,对于生命不喜不悲坦然接受,她是个信命的人,既然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又何必在意哪天离开?而默尔索骨子里也认为人什么时候死都无所谓,他对母亲的去世并不感到悲伤,甚至对自己的死也感到无所谓。

宝钗没有做错任何事,但就是因为冷漠的态度遭受非议,饱受批评。他们这种冷漠变成了别人攻击的理由。

这种无情的态度就是一种原罪。人们更愿意相信,一个不爱自己母亲的人罪大恶极,一个没有眼泪的人是死有余辜,但荒谬的是,主人公又恰恰是个无辜的人。批评者自诩为正义,而忽视了客观公平,一点不会为不公无情的行为感到羞耻,这就是加缪所说的荒诞。

宝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宝玉是纵是无用也多情。而一个人虽然无情但是做了很多有情的事,一个人虽然有情但是无意间做了很多错事。


曹雪芹肯定没有读过《异乡人》,但是在宝钗身上我们却能看到她与主人公相通的地方,宝钗住在梨香院也是离开家乡的意思,宝钗就是《红楼梦》中的‘异乡人’。曹雪芹从故乡金陵搬到了千里之外的京城,他也是那个时代的‘异乡人’。

加缪与曹雪芹都在寻找可以充分彰显个体自由的有情世界。在情的世界中,依据心理学和法学,可以充分的论证他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依靠旁观者的证言证词和尸体解剖的射击角度,通过严谨的逻辑链条,以事实为依据,分析他作案的动机,可能主人公的下场就没有那么凄惨。

伟大的心灵有着共同的地方。加缪在荒诞中寻求真理,曹雪芹在梦幻中找寻真情,而真理也是真情,他们都不讲理,只寻找情,因为没有情一切道理都会成为剥削奴役人民的工具。


同读红楼梦|38 薛宝钗与加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