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访古】时间把泉州浓缩在了开元寺「泉州·世界遗产·开元寺」

终于来到泉州的最后一站,开元寺。
从府文庙开车过来,没找到停车场,于是把车停到了旁边的商场,顺便搞了杯咖啡。七点就开始逛寺庙的人儿到了十点开始有点扛不住了哈哈哈。然而我还是年轻了,到了开元寺才发现,这里足够让我精神亢奋,从东西塔、到大雄宝殿、到甘露戒坛,无一不在讲述着泉州这座海港城市的历史渊源。

开元寺总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是福建最大的佛教寺院,地位崇高,香火鼎盛。
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历经多次毁修,现存建筑主要都是明清时期的,但其中最为著名的东西塔则是南宋时期的。

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紫云屏、天王殿、拜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至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本生院,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西翼有安养院和水陆寺。巍峨的镇国、仁寿两个宋代石塔(俗称东西塔),堪称全国无双,也是泉州的象征。
穿过兼作山门的天王殿,就来到了开阔的拜庭,周围有一圈回廊,两边也有不少经幢和石塔,而拜庭两侧的广场里面,就是开元寺最为著名的东西双塔,也是泉州的象征。
慕名而来的我,第一时间从两侧高耸的石塔开始参观,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开元寺的布局。
佛教在传入中国的初期,寺庙布局都是参考印度,以佛塔为中心,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改变为以殿阁为中心的布局,佛塔被迁移到大殿左右、前方或者另置院落建塔。
开元寺的布局就是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主殿院落前方两侧分立塔院。这个布局方式在后世并没有得到推广,所以开元寺也就显得极为独特。

【东西塔】
开元寺双塔是国内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东塔更号称"石塔之王"。

我这两天在泉州已经陆续看过万寿塔(姑嫂塔)和六胜塔,到现在开元寺的镇国仁寿双塔,非常凑巧,我单纯按地理位置安排的路线,竟刚好让我按精美程度欣赏到了泉州这几座宋代石塔。

东塔名为镇国塔,代表东方婆娑世界,是一座五层八角仿阁楼式石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经过几次毁坏和重修,易木为砖,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为七级砖塔,现存石塔是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的,高48.27米,底层面积255平方米。
一眼看上去,和我前一天看到六胜塔极为相似,但又更为高大精美。
六胜塔游记戳👉https://b23.tv/EbqF3ef
六胜塔视频戳👉BV16b4y1q7x8
塔由塔座、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塔心是一根直径4米的花岗岩叠砌的八角形石柱,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都架有石梁,搭连在塔身外围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上。倚柱上设栌斗和两跳华拱,使塔心和塔壁连为一体,塔身更为牢固。

塔壁使用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功夫缜密。塔壁外各层都设有檐廊、护栏,东、西、南、北各开一门,其余四面各开一龛,二层起逐层错位。

塔身外壁每层雕有佛像16尊,全塔共80尊,分别是诸天神将、罗汉、高僧、菩萨、佛尊,代表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塔底的须弥座束腰也有40幅雕刻,其中37幅是佛经故事。

在泉州这样一座经历过八级大地震而且大小台风不断的城市,能保存下来这样一座宏伟又精致的石塔,实在难能可贵,更神奇的是,保存下来的还不止一座,可见当时的建筑工匠水平之高。
与东塔遥相对望的是西塔仁寿塔,象征着西方极乐世界,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和东塔一样经历多次损毁重修,在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改为石塔,先于东塔十年建成。

乍一看上去,东西塔非常相似,但细看下来,西塔的精美程度稍逊东塔一点点。其实西塔的造型和工艺作法与东塔一样,但高度略低于东塔,为45.06米,底层面积270平方米。
西塔与东塔有三处主要差异,其一,第三、四、五层补间铺作仅一组斗拱。其二,塔身外壁的80尊石刻造像内容为佛教人物,代表佛教所弘扬的众生佛性平等理念。其三,须弥座石刻为花兽图案。
除了上面提到的差异之外,西塔第四层还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观音菩萨和猴行者腰系《孔雀王咒》经书,能看出来外来宗教文化在泉州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大雄宝殿】
从西塔走向大雄宝殿,有另外一个惊喜等着我。(这也是有我有时候不太乐意出发前太认真预习的原因,这样的惊喜太让人兴奋了。
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现存建筑物是明崇祯十年(1637年)重建的,在上世纪90年代也经过重修,所以看着新簇簇的。

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九间,重檐歇山顶,闽南特色我就不再赘述了,因为这座大殿有两个更引人入胜的地方。
第一,这是采用了减柱造的"百柱殿"。殿共有86根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所以号称"百柱殿",但实际上,大殿内部减少了14根金柱,辟出了非常开扬的祭拜空间。
第二,灵动的飞天!

进殿一抬头我就怔住了,细数柱头一共24尊飞天乐伎,手里拿着的是南音乐器或者文房四宝。殿内两排石柱和梁架接合处的斗拱,雕刻成了佛经所述的神鸟——妙音鸟的造型,既起到了结构上的支撑作用,也极大地丰富了殿内的美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木构建筑里实为罕见。
迦陵频伽的形象在7世纪就出现于中国北方及中原地区的佛教石窟寺壁画及雕塑中,一般均体现为佛前乐舞,值得注意的是,其在大殿中使用的位置也承袭了佛前乐舞的佛经描述场景,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创造。

除了这两点,大殿月台的须弥座和后檐明间的两根檐柱,都是明代重修时从元末废弃坍塌的印度教寺移用过来的。反映出了两个很有趣的信息,一个泉州有过国内基本没有留下遗迹的印度教寺院,另一个就是对于宗教文化的大融合,泉州人民是包容且热衷的。

之前看到的天后宫的寝殿前檐明间的檐柱也是两根印度教的石柱,很有意思。
天后宫游记戳👉https://b23.tv/yCFgCjd
天后宫视频戳👉BV1MM4y1A71o
大殿正位按照密宗的规仪,供奉着五方佛,这五尊佛像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佛像各高6米,分别为:中央毗卢遮那佛即释迦牟尼法身大日如来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成就佛,是密宗最高级佛尊,与一般禅宗供奉的佛像不同。
这也是开元寺特别的地方,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规仪。

【甘露戒坛】
开元寺另一个不得不看的地方,就在大雄宝殿的后方,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甘露戒坛。

之前在河北正定的隆兴寺看到的戒坛,是中国北方三大戒坛之一,而甘露戒坛地位更高,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并称中国三大戒坛。
隆兴寺游记戳👉https://b23.tv/xqQIGvs
隆兴寺视频戳👉BV18L4y167Ky
在古代,出于对佛教团体的管理,设置戒坛的数量是有严格的把控的。开元寺能设立戒坛,足见泉州的城市地位。
甘露戒坛始建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 年),现存戒坛是清康熙五年重修的(1666年),五重檐八角攒尖顶,殿顶正中是八角圆形藻井,采用无梁结构,柱头和补间铺作跟大雄宝殿里一样,是飞天月伎,手里拿着南音乐器。

要是可以进去看看就更好了,可惜只可以在门外观赏了。

开元寺还有很多传说和典故,可以参观的地方也不少,一圈转下来,感觉这里浓缩了泉州的人文和历史。这里留下的多元文化遗迹,彰显着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东方第一大港的地位。从宋元时期到现在,开元寺一直是泉州地位最高的佛教寺庙,延绵不断的鼎盛香火也让历史和民俗一直保持鲜活。
所以在这里,只要细细品味,你真的可以读懂泉州。

【一点不成熟的小攻略】
必备:健康绿码
门票:2015年开始就不收门票了,但必须预约
游览时长:1.5-2小时
看点:东西塔、大雄宝殿、甘露戒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