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意义
研究的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研究的产物就是知识,知识就是人类认知社会过程中的所有信息的总和。可以说哲学就等同于知识,这是不对的,哲学不等同于知识,哲学是认知学,认知的过程就是哲学研究的过程,认知的结果就是知识,因此哲学的成果就是知识。
知是什么?知是知道的意思。比如我跟你说一件事,你听了之后回了一句,知道了。当我们的意识接收到某个信息,这就叫知,知就是意识对信息收集和记忆。而识的意思就是识别和判断,我们接收到某个信息之后,就需要对它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我刚刚跟你说的那件事,你去判断他是否属实,这件是的背后有什么特殊含义,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需要去作出什么决策或采取什么行动来应对等等,这一系列的处理叫做识。
知识来自社会实践。初级形态是经验思维,高级形态是系统理论。按其方式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哲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的总体在社会实践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知识就是概念之间的连结,是概念的一部分。概念内容的另一部分,就是与直观之间的连结。我们构造概念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学以致用”。
知识通过学习来增加的。对于学习“学以致用”是根本。“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有形的,是分科而学的,是有自然规律和变化规律。有自己的体系可以反复验证,不能有半点虚假。比如知识让你赚了更多的钱,或者可以让你获得一定的名利等等,第二种是无形的,是用来形象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这种反映是意识形态的现象,也是具有创造性的创新。比如增加了人的内涵,提高一个人的阅历,增强一个人的修养等等。
古代有很多有识之士,当某个人想搞个大事情时,就喜欢招集一些所谓的有识之士来合伙商量集思广益。这些有识之士,就是在某一个或者多个领域有一定分析判断能力的人,要么能独挡一面,要么能出谋划策。这里面的识其实就是知识,之所有用了识而不用知,是因为识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知不一定能识,但有识必有知。虽然见过很多世面,但如果不去加以思考,除了往你的记忆了增加一些内容之外没有任何能力上的增长。而有识必有知是因为识这个东西它不是天生的,是我们后天在接触到大量的社会实践,对这些实践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力。知是识的前提,识是知的结果。见多不一定识广,但识广必然见多。
格物致知在中国古代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其目的是探究事物原理,通过这种认知然后使人感受到世间百态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转化为智慧。这本身就是知识的意义!
认识到知识的意义,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在这个浮躁纷扰的社会中保持理性。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