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2.1.4.2 十七世纪西欧大陆各国的哲学

2023-11-12 11:07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2、十七世纪西欧大陆各国的哲学


  十七世纪西欧大陆各国哲学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斯宾诺莎和德国的莱布尼茨。

  十七世纪的法国比英国落后,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具有较大的妥协性。笛卡儿的二元论哲学就是这种妥协性的反映。

  笛卡儿在自然科学的领域中是一个机械唯物论者。他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各体,物质的本质属性就是广延,物质的唯一运动形式是空间移动;他用力学原理来解释生命现象,把动物也了解为机械。他的主要贡献是第一次提出了运动量守恒的思想。他认为,宇宙间的运动量(物质粒子的质量与粒子运动速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思想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先驱,是唯物论的自然科学基础之一。此外,他第一次创立了变数的数学        解析几何,把辩证法引入了数学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笛卡儿在认识论的领域中是唯心论的唯理论的代表。他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要取得可靠的知识,就要从那种绝对不能怀疑的命题出发,用严格的逻辑方法,推出一个知识系统。他认为以往千百年来被人们当作真理写在书上的那些知识都是可以怀疑的,只有“我在怀疑”这件事是无可怀疑的,也就是说“我在思想”是无可怀疑的;既然我在思想,那么“我存在着”也是无可怀疑的;于是他就把“我思,故我在”作为他的认识论的基本出发点,提出了“天赋观念”的理论。显然,这些都是十足的唯心论。但是,笛卡儿强调理性的作用,认为一切传统的教条和偏见都应该放到理性的法庭上来加以审判,这对于摧毁经院哲学的统治,威力是很大的。

  斯宾诺莎是荷兰的杰出的唯物论者。他以泛神论的形式宣扬了唯物论,打击了唯心论和宗教谬说。他的哲学的中心概念是“实体”。他认为,“实体”是一切具体事物(他称之为“样态”)的基原。实体是自己存在的,不需要别的东西作为它存在的原因;实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它具有无限多的属性。他把这样的“实体”叫做“神”或“上帝”。其实,他所说的“神”或“上帝”就是指的自然界。尤其重要的是,他认为广延和思维是同一个实体的两种不同的属性,这就克服了笛卡儿的二元论,打击了唯心论。不过,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能思维,陷入了物活论,这却是错误的。

  斯宾诺莎在认识论方面是唯物论的唯理论的代表。他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认为只有天赋的认识能力,没有天赋观念;事物的能力,极力推崇理性的作用。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片面地推崇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竟认为感性认识是模糊的、不可靠的认识,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直接把握“实体”,这却是错误的。

  斯宾诺莎的哲学总的说来是形而上学的,但是也包含着一些辩证法的因素。例如他在论述“实体”和“样态”的关系时,实质上论述了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他对必然和自由的辩证关系也有某些理解,懂得人们只有对客观事物的联系和秩序有明确的认识才能获得自由。不过他对必然的了解具有机械论的性质(否认偶然性),对自由的了解也带有消极的、思辩的色彩(仅指个人在克服情欲之后的幸福)。

  十七世纪的德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资产阶级的力量极为软弱,他们不敢公然反对贵族,总想在同贵族妥协的条件下实现一些改革,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莱布尼茨就是这样一个软弱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为了迎合贵族的利益,他极力反对唯物论、无神论,企图把宗教同科学调和起来,这就决定了他是个唯心论者;另一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的利益又使他要求改变现状,这又决定了他有某种辩证法的思想。

  莱布尼茨认为构成万物的本原是所谓“单子”。按照他的解释,“单子”是由上帝“发射”出来的绝对单纯的精神实体,每一个“单子”都是一个独立自在的整体,没有通向外界的“窗户”;“单子”没有广延性,不存在于空间之中,也不可以分割;“单子”有自己活动的能力;每一个“单子”都是互不相同的,但所有的“单子”却能够行动一致,表现出宇宙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是由上帝安排好了的,所以叫做“先定的和谐”。显然,这些都是极端神秘的唯心论的说教。但是,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中也有合理的内核,那就是关于“单子”的能动性的思想。笛卡儿把物质粒子当做惰性的、自己不能运动的东西,莱布尼茨却指出,自己不运动的东西就不能成为世界的本原。这确实抓住了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弱点。列宁说:“莱布尼茨通过神学而接近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并且是普遍的、绝对的)联系的原则。”[1]正是指的这一点。莱布尼茨不依赖牛顿而独立创造了无限小的数学,即微积分学,对于数学的辩证法的展开上有很大贡献。此外,莱布尼茨对逻辑学作了研究,在其著作《单子论》中表述了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的充足理由律,他还是数理逻辑的奠基人之一。他在认识上是唯心论的唯理论的又一代表。他在反驳洛克的“感觉中没有的东西,理智中也不能有”这句经验论的名言时,以嘲讽的口吻写道:“理智本身除外。”这对于经验论的片面性是一个很尖锐的批判。但是他的唯理论本身也是片面的,他并不能科学地说明感觉和理智的辩证关系。


注:

[1]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427页。

《唯物辩证法大纲》2.1.4.2 十七世纪西欧大陆各国的哲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