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大纲》2.2.1.2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上的矛盾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2、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上的矛盾
上述的经济矛盾表现在政治领域中,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平等的实质与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平等”外貌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以前,是被掩盖着的。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学者们,为了动员人民群众为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而斗争,曾经宣传理性是万事万物的唯一裁判者。凡是与所谓“永久理性”相矛盾的一切社会制度与国家制度,都应当废弃,而代之以“合理的社会”与“合理的国家”。据说这“合理的社会”与“合理的国家”是约定了依据“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去建立的。所以当时的劳动人民和资产阶级结成革命的联合战线,推倒共同的敌人即封建主义制度,以期实现自由平等的要求。但是,在革命胜利以后,资产阶级便爬上了统治阶级的地位,使政治的上层建筑适合于他们的经济要求,制定了种种适合于自己阶级利益的法律,把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当做“民主主义”宣布了。结果,所谓“自由”,在资产阶级方面,是对于劳苦大众的剥削与压迫的自由;在劳苦大众方面,是“离开财产的自由”,是贡献剩余劳动或挨饿的“自由”。所谓平等,也只是商品的等价交换,即形式上的平等、实际上的不平等。于是从来资产阶级及其辩护者(即启蒙学者)所梦想的“理性的王国”实现了。个人的支配欲,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原则和理论,变成了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革命的观念,兴奋了一般大众的精神;现实的货币,充满了资产阶级的腰袋。“总之,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竞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1]这幅讽刺画教育了无产阶级,使无产阶级认识到,所谓“民主国家”不过是资产阶级的国家,不过是资产阶级用来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镇压无产阶级反抗的工具。因此,为要反对剥削、反对压迫,就不仅要进行经济斗争,而且要进行政治斗争,即进行反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斗争。
在十九世纪前半期,产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在法国正在完成的过程中。至于德国,产业革命刚刚开始,封建制度还占居统治地位。俄国更是落后,还停顿在农奴制与封建专制主义的阶段。在国际关系上,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主义经济,以德国为境界线而斗争。同时,专制主义政治与民主主义政治,也以德国为境界线而争霸。德国在当时,是两种经济体系与政治体系的交叉点。再就当时各国内部的政治情形说,英法的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未提上日程,唯有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德国无产阶级身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革命性极为坚决;同时又有英法两国的革命经验可资借鉴。这种情况,决定了当时的德国必然要成为革命运动的中心,并且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一定要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
总之,当时政治领域中的矛盾,决定了无产阶级一定要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并且这个历史任务首先要落在德国无产阶级身上。
注:
[1]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