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2.2.2.1 费尔巴哈唯物论的缺陷的克服

2023-11-12 11:06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创立的过程

1、费尔巴哈唯物论的缺陷的克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先导,无疑地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克服了从来一切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特别是费尔巴哈唯物论的缺陷,并由自然领域扩张于历史领域的唯物论,是辩证法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批判地摄取了从来一切哲学中的辩证法、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成果,并综合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结论的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辩证法。所以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和黑格尔的辩证法,虽然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先导,而唯物辩证法却并不是两者之机械的综合。为要说明这一点,不能不进而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改造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过程。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求学的时代,钻研了黑格尔的哲学,在同一时期,恩格斯也研究了黑格尔哲学。他们两人感受着当时欧洲和德国的革命形势的影响,而他们所研究的哲学,又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所以他们当时的政治的立场,是民主主义的;哲学的立场,是辩证唯心论的。可是,正在这个时候,黑格尔哲学体系开始崩溃了。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发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研究了这部书,对这部书作了很高的评价。恩格斯说:“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马克思曾经怎样热烈地欢迎这种新观点,而这种新观点又是如何强烈地影响了他(尽管还有批判性的保留意见),这可以从《神圣家族》中看出来。”[1]

  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受费尔巴哈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大约在1842至1844年之间。到了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成时,他们已超越费尔巴哈而前进,而费尔巴哈就终止于1843年所达到的境界而停步不前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改造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的工作,是在他们受着费尔巴哈的影响的时期进行的。他们最初接受费尔巴哈的影响,大体上是费尔巴哈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某些基本原理,以及反对宗教唯心论的某些主要论点。但他们并不是无条件地接受费尔巴哈的论点的,他们批判了这个哲学的形而上学性,特别是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历史领域中的唯心论观点。

  马克思和当时隐居在德国农村的费尔巴哈不同,他是当时德国政治革命的领导者。他在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影响,决定地成为唯物论者以后,其注意的中心问题,是政治的问题,是政治的批判。所以他在1842年3月20日写给卢格的信中说:“在这篇论文里,我不免要谈到宗教的一般本质;在这个问题上,我同费尔巴哈有些争论,这个争论不涉及原则,而是涉及对它的理解。”[2]他又在1843年3月13日写给卢格的信中说:“费尔巴哈的警句只有一点不能使我满意,这就是: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然而这一联盟是现代哲学能够借以成为真理的唯一联盟。”[3]在这里已经表明了要研究哲学,必须研究政治,研究人类的历史。但是,费尔巴哈的哲学只是自然观方面的唯物论,并且是人本主义的唯物论,他本人只进行哲学活动,不进行政治活动。他不懂得政治,也不懂得历史,因而他在历史领域中违反了他自己的唯物论,陷入唯心论,这是他的哲学的根本缺陷。所以马克思集中注意于批判费尔巴哈哲学中关于历史的唯心论见解,把唯物论贯串于历史的领域。他在1844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4]又说:“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5]在这里表明了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已经超过了费尔巴哈。

  其次,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虽然称赞了费尔巴哈的“一切天才发现”,同时也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形而上学的直观的性质。如恩格斯所说:“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6]

  到了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成以后,马克思已经大大地超过费尔巴哈,而到达于历史唯物论了。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把人和自然作为哲学的对象。然而费尔巴哈所说的人,并不是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所说的自然,也只是一个空洞的名称。按照他的学说,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他只把自然看作感官的对象,不看作感性的活动,即不把自然看作可以改造的对象。他虽然把感觉理解为自然在头脑中的反映,但它只是一种消极的受动的反映,不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即看不到主观能动性。因此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7]“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8]“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9]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缺点时,特别着重主张革命的实践的活动在认识论中的重要作用,因为这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把革命的实践这个概念引入唯物论的认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功绩。

  其次,费尔巴哈所谈到的宗教问题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中的问题,这样,费尔巴哈就把他的人本主义扩展到社会历史方面来了。他的人本主义所抓住的人,既然是抽象的人,生物学上的人,这样人与人的关系也只能是自然关系;在他看来,这种自然关系的纽带就是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10]这种共同性只能是性爱、友谊、同情等等。这种性爱、友谊、同情等等就是费尔巴哈想用来代替旧宗教的新宗教。但在任何社会中,抽象的人是没有的,只有现实的人,只有作为特定时代的处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的人;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关系),宗教就是生产关系的歪曲的幻想式的反映。费尔巴哈把宗教还原于世俗基础,这是正确的。但是费尔巴哈不懂得这个世俗基础实质上是人类社会,阶级社会,而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即人类社会)脱离它自身飞上重霄以后形成起来的独立王国。因此为要批判宗教世界,就必须批判这个世俗基础(即人类社会),揭露世俗基础的矛盾,然后才能排除这些矛盾。“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11]这就是说,世俗基础的矛盾即阶级矛盾消灭了,宗教世界也将逐步归于消灭。正如《提纲》所说:“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12]

  《提纲》又说:旧唯物论“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但旧唯物论者对这一问题并没有也不能予以说明。所以《提纲》接着说:“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3]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候,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历史的唯心观点,建立了关于历史的唯物观点。前者是旧唯物论,后者是新唯物论。旧唯物论是资产阶级的唯物论,它的立脚点是资产阶级社会;新唯物论是无产阶级的唯物论,它的立脚点是共产主义社会。旧唯物论仅仅用各种方式说明世界,而新唯物论不单是要说明世界,最重要的在于要改造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不但全面地克服了旧唯物论的一切缺陷,并且建立了崭新的世界观。


注:

[1]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8页。

[2] 《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24页。

[3] 《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42-443页。

[4]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2页。

[5]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3页。

[6]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7页。

[7]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页。

[8]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5页。

[9]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页。

[10]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页。

[11]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页。

[1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页。

[13]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页。

《唯物辩证法大纲》2.2.2.1 费尔巴哈唯物论的缺陷的克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