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2.2.1.3 十九世纪前半期意识形态上的矛盾

2023-11-12 11:07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3、十九世纪前半期意识形态上的矛盾


  为了解决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任务,就需要一种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矛盾、预察事变前景的科学的革命理论,作为战斗的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但是,当时的一切现存理论,都不能满足这个要求。这就产生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矛盾。

  当资产阶级还是一个革命阶级的时候,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曾经在反对封建制度的历史任务中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即使在当时,它也总是把资本主义制度美化成最合乎“人性”的、永恒的“天国”,极力掩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当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制度、夺得了自己的政治统治之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更成为专门反对无产阶级、阻挠革命变革的反动的东西了。

  例如,作为西欧早期革命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机械唯物论,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曾经起过精神武器的作用。但是就在当时,它的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和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唯心论,也是为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服务、为掩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服务的。当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统治的宝座以后,这种理论就丧失了作为革命斗争的精神武器的作用。德国古典哲学是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反封建的斗争中的积极作用本来已经非常有限,至于要它充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精神武器,当然更是不可能的。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在这个时期,阶级斗争还没有发展到直接威胁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程度,因此,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者还能够比较客观地研究事实,因而发现了“劳动价值说”(亚当·斯密),并且意识到阶级利害关系的对立、工资与利润的对立,利润与地租的对立(李嘉图)。但是,即使在这个时期,由于古典经济学者的资产阶级立场的限制,由于他们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观点的束缚,他们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当成了永恒的社会制度,把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当成了绝对的自然规律,因而并不能揭示价值的实质和阶级对立的意义。至于到了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直接威胁着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时候,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变成了纯粹为资产阶级的狭隘利益辩护的、毫无科学意义的庸俗经济学了。

  至于批判和暴露资本主义罪恶的学说,是十九世纪初期英法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空想的社会主义者,虽然意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的对立,却不能认识这个对立的本质,也不能提出解决这个矛盾的主力,不能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的使命。他们以个人的创造活动来代替社会的革命活动,按照他们自己所设计的方案来创造有关新社会组织的理论;用宣传和示范的方法来代替革命的阶级斗争的方法;而且他们将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于“资产阶级放软心肠和解囊施舍”,所以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完全是脱离实践的,它只是不成熟的阶级关系的理论表现。

  由此可见,当时的一切现存理论,都是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形势所规定的实践任务格格不入的。它们或者为资本主义辩护,或者虽然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但却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实质,它们都不能充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崭新的、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服务的科学理论的出现,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了。于是,无产阶级的伟大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出发,总结了当代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地继承了以往理论遗产中的积极成分,概括了当时各门科学的成就,创立了崭新的科学的哲学        唯物辩证法。

  这就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历史根据。以下再说明它形成的具体过程。

《唯物辩证法大纲》2.2.1.3 十九世纪前半期意识形态上的矛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