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二字真要命!司马懿为何要给张郃穿小鞋?(四)

上篇说到,从东汉立国开始,其实地方豪强大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强大到皇帝都拿他们没有办法的程度。要想皇权稳定,首先要争取豪强大族的支持。而争取他们支持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豪强大族中的代表人物,尽量地吸收到政Q的系统内部,让他们靠人望和能力为朝廷出力,而不是在地方上惹是生非甚至产生割据自立的想法和行为。于是汉代朝廷就采取了征召制度,也就是听说哪里出现了一个“贤人”,朝廷就派出车驾,出人出路费,把这个人拉到长安或洛阳安排工作,这就是公车征召制度。是最早的朝廷选拔人才的手段。因此后来的举人中举后也被称为公车。才有后来的公车上书事件。不过一个人在地方上混出名。在古代也并非那么单纯。如果一个人家庭没背景没势力。想出名被朝廷注意到?哪里有那么容易!

根据最简单的马太效应,地方上的豪门大族出“贤人名士”的概率,恐怕要比吃了上顿没下顿,朝不保夕的寒门出名士的概率平均要高几万倍。而且名士们自然也有门槛,也会拉帮结派和相互吹捧。商量好一样地互抬身价。比如诸葛亮在隆中就声名远播。司马徽等人的吹捧和宣传自然是居功至伟。到了唐代,还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说法。大多数白丁想混成名士?恐怕比登天还难。因此早在汉末魏晋,豪强大族其实是不断地自我封闭自我强化。不用说普通的寒门,就是普通的地主出身都很难混入他们的圈子。而这个圈子却越来越精分,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在汉末魏晋时代,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这就是不但当官出仕的前提必须是“名士”,其实就是有豪门士族背景。连就算是带兵打仗,

在前线带头玩命这种危险活,如果主将不是由当时的名士担任,也是会被对手和天下人耻笑的。为何东吴吕蒙在当时有“时隔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经典?这就在于赤壁之战中的东吴主将,年轻轻的周瑜,本身是豪门出身的江东名士。虽然年轻,但是其家族背景完全可以在赤壁对抗曹操。起码在“人望”上不落下风。而周瑜挂了以后。鲁肃代理大都督。鲁肃的名士地位显然不如周瑜,但是作为一个各方都认可的“老人”,还算说得过去。而鲁肃也挂了之后,名不见经传的吕蒙代理大都督。没有“名士品牌”加身,自然就被各方鄙视了。而吕蒙也知道自己的短板,除了加强文化补习,还主动在名士圈拉关系。这才稍稍有名士之风。才有被刮目相看的说法。而曹操号召“唯才是举”,其实就是要主动抵制连带兵打仗也必须是非名士不可的这股“歪FENG”。但是曹操自己的出身本身就是“伪豪门”。虽然曹操活着的时候无人敢提意见。但是当曹操也挂了,自然是人亡政息。

曹魏方面一开始还可以利用大将军曹真这个“自家人”带兵出战。但是当曹真也挂了的时候。曹魏方面也必须向“当时最强大的社会风气”投降了。这就是蜀汉的主将诸葛亮是如假包换的豪门大族加当时的顶尖名士。而如果曹魏方面的主将是一个单纯的“武夫”,那这仗还没打就已经先矮了大半头。考虑再三,曹魏当时也只有司马懿的家族背景可以和诸葛亮在方方面面PK一下,其他的人似乎都“不够格”。正是这种时代大风气,成为导致张郃式悲剧的最大潜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