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前,长矛的实战普及率为何远远低于戈?

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汉语中,说到战争或者动武,用到戈字的概率是极高的。比如古人说:何曾识干戈,垂泪对宫娥。还有: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化干戈为玉帛等等。而武字本身,也被解释为“止戈”。除了可见汉字的博大精深外。也暗示在上古如果大规模动武,那么摸起来的第一种武器,肯定是戈而不是其他的大刀长矛之类。那么为何出现在上古,戈为兵器之首的现象呢?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喜欢参观博物馆。而在秦汉以前的兵器类文物中。一般就是三大类。第一是青铜剑;第二是各种箭头,专业上也叫箭镞;第三就是铜戈。偶尔还有非常少的铜戟。几乎没有见过铜矛头。起码在长江流域以北的博物馆内是从来没见过。这说明,秦汉以前的3000年。中华古人相互作战的主要武器,其实就是戈和弓箭。

这两样才是最普遍的主战兵器。那么为何不加上青铜剑呢?其实青铜剑主要是将领甚至是国君和大夫们才配备的高端兵器。比如越王勾践剑。虽然也锋利无比具备杀伤能力。但是大多数时候,青铜剑都是作为高级指挥员的象征。或者作为高级人物的身份象征配备。真正大规模作战的普遍士兵和基层军官,是肯定配备不起大量的精致青铜剑的。因为古代的青铜产量本来就少。而冶炼一把青铜剑可能需要高级匠人工作好几个月,这种产量根本不可能成为大规模装备的制式武器,只能是少数人装备。青铜剑存量多,也是因为一直作为“宝剑”,随着着贵族上层一起进入坟墓的比较多。而且青铜的耐腐蚀性远远强于钢铁,因此到现在反倒显得存世的比较多。狼山认为研究上古战争的实战,关注外形比较美观高端的青铜剑,

还不如关注朴实得多的戈和箭头来得实在。因为大多数青铜剑未必真正实战过;戈和箭镞经历过实战的概率更高。其实博物馆里的大多数青铜剑和戈的实物都不算大,起码比大多数人想象的都要小一号。大多数青铜剑的长宽只相当于加长的现代匕首。而大多数青铜戈还不如今天的镰刀的头部长。这再次说明古代的青铜是稀缺资源;也暗示古人的体型在大多数时间都是小于现代人的。毕竟古人不像现代人,每天都有足够的营养。人体格小,自然武器也显得小。那些说古人动不动就有千斤神力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当然古代也不乏大力士,但是顶尖力量也不会超过当代的专业举重运动员。戈和箭是秦汉以前作战的最基本武器,这与当时流行的车战模式是完全符合的。一辆战车上面固定3个人:一个是驾驶员,只负责驾车不携带武器作战。左边一个弓箭射手;右边一个手拿长柄戈的。而车战长柄戈应该就是所谓的干戈。

古代车战,并非面对面就猛烈撞到一起,这样会立即同归于尽,双方战车会交叉冲锋。在交叉的瞬间,要么放箭,要么用长杆戈啄击或者勾挂对方造成杀伤。实战中并非只有车兵用长戈;步兵也有短戈、和半短戈。多配合盾牌一起使用。上古作战用钩挂杀伤的戈而不用矛,可能与戈是从原始的镰刀转化来有关。用镰刀贴身作战确实需要相当勇气。但是古人也许没有意识到穿刺的杀伤效果远远强于对皮肉的砍和钩挂。因为只要不伤到大动脉,人体的皮肤和肌肉被钩划几十次,如果救助及时,都不会致命。但是如果被矛头穿刺要害部位,一下就挂。也许在夏商周时代,有人最早把长柄镰刀变成了戈作战。而且周代立国以后什么都讲究礼仪规矩。使用不合规矩的武器也是会被诸侯们笑话的。于是大家都规范性地用了威力并算特别强大的戈。直到胡服骑射这类坏规矩的事件之后几百年,才逐步淘汰了古老的铜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