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

1
流沙河《书鱼知小》。
2
{少时习字临帖,写颜真卿书《瘗鹤铭》,字作桃大。暑期日日研墨走笔,心无旁骛,居然像模像样。后攒钱买揸笔,不看帖,放手写,而字作碗口大,形成所谓颜字体了,肥壮厚实,稳重豪雄。我想象颜鲁公人如其字,是个严肃的胖君子。习字事小,但影响我处世为人,从此拘谨,不敢苟且。回忆少时习字,此乃第一收获。把字写好,倒在其次。}
3
我记得小学五年级以前,都要练大字帖,劣质的毛笔,写不了几个字,就要抽掉掉出来的毛毛;因为是用手抽的,又没有耐性,手洗不干净,脸上衣服上都是墨,汗水再一浇淋,真正是三花脸了。
劣质的黑墨水,臭臭的;倒是另有一种蓝钢笔墨水,香香的。现在喜欢蓝色,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因素。
4
流沙河说他因为练字而“从此拘谨,不敢苟且”,我特别赞同。
小时候作业本都是田字格,一个个的“田”框住了我,我也很拘谨,不敢苟且。想起来了,毛笔字是四年级的时候开始练习的,据说是那年教改,减负,多元化发展,所以就练起了毛笔字。
但一三四年级作业本上小小的“田”已经框柱了我,我只能写小字,练毛笔字,写大字,我就很拘谨,在一个更大的“田”当中手足无措,所以我的毛笔字后来就没有写好,记得当时教习毛笔字的老师姓孙,记得同桌姓杨,孙老师的字蛮好,杨同学的字也蛮好,我是那个陪太子读书的人。
5
{我成年后,接受革命教育,上班做编辑仍旧用毛笔,字体却暗中移换,不喜颜体之方正凝重,转而张狂起来。}
6
我初中以前的字,规规矩矩的,等到了高中,整个张狂起来,我妈就很是批评过我的字。
20岁上写毕15万字小说手稿,字上面的张狂有所收敛,而且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风格。
而后入世,求名求利,载浮载沉,字又开始张狂起来,狰狞潦草。
7
到了现在,心绪不宁的时候,会随手取来一张A4纸,写字。
A4纸上,没有田字格了,小的没有了,大的也没有了,信笔写去,真正是信马由缰,马放南山的感觉。
写毕,看写得是不是一条线,看写得是不是一笔一画,当然字还是有些难看,但总归是拙,但心绪就这样静下来了。
8
{中年以后,备尝酸辛,笔下收敛,回归迟重。}
我想,我的那个“拙”,就该是流沙河所谓的“迟重”了。
我想,金庸在杨过断臂之后,给了杨过一柄玄铁重剑,也是这样的“迟重”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