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为生命之源,但喝水多了排不出去,则成了万病之源。老子在《道德经》中对水的赞美,
水为生命之源,但喝水多了排不出去,则成了万病之源。老子在《道德经》中对水的赞美,很值得我们深思,他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因为水的习性美好,水总是向低处流,它总是处在很低的位置,但是一经过阳热之气的蒸发,水汽就升到天空中去了,到了最高的位置了。在我们身体内的水,中医学认为管水的官员是肾脏,处在人体最下端的地方,肾是主管水的,而肾的精华外露的地方,却是最高处的头发,这都是因为肾中阳气的功能,才能蒸腾下面之水上升,从而形成运动,运动是生命的体现,运动是以火热与阳气所推动的结果。 水先入胃,藉胃气腐熟之功,使水液游行于下,并摄取水之精气而上运于脾。夫脾与胃相表里,而又能为胃行其津液,故脾又将水精而上归于肺。归肺之水精,处于上升的阶段,故称“地气上为云”。水至高源,又藉肺气的呼吸与“通调”,才能或散或降,而润泽周身。所谓“通调”指肺有通达,调节三焦水道的功能。使水津或向外宣发叫“浮”,或向内下降叫“沉”。若与上述“地气上为云”对照,此阶段则叫“天气下为雨”。凡下行之水,最后必归于肾,藉肾的气化功能,又使水之清者,上升于肺;水之浊者,则下输膀胱,或蓄或泻,以为生理之常。这就不难看出,水的代谢,是由胃脾,肺肾,三焦五经之气;经过升降浮沉的生理运动,方成其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新陈代谢作用。 火性热,水性寒。水离开温度,就要结冰。人体没有温度,就变僵尸。体内水温低,蒸发缓慢,易生细菌病毒,而生百病。 阳虚的人喝水多了会伤阳气,从而让喝的水不能排出来,从而变成体内的“死水” 中医认为食物的消化都需要人体阳气的参与,如果喝水多了,会过度消耗体内的阳气,特别是脾阳。另外,如果本身湿气重的人群,喝水多了会加重湿气。 1、消耗阳气:中医认为食物进入胃里面后,需要脾脏阳气的消磨,才会转化为营养物质,为人体提供营养。过多的水需要更多的阳气,频繁消耗就会损耗阳气。其中以脾阳为主,也包括其他脏腑的阳气,如肾阳。因为肾阳为一身阳气的根本,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喝水多了也会消耗更多的肾阳,造成阳气不足。 2、加重湿气:水属阴,如果人体本身湿气较重,喝水多了以后过多的水进入人体,与湿气相合,会加重湿气。另外,喝水多了消耗脾阳,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液,则会产生更多的水湿,造成湿气越来越严重。中医认为人体所缺乏的东西,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渴了会想喝水,当人体需要的时候才去喝水,更符合人体的需要。因此,中医人认为喝水多了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