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翻译/ユリイカ】难以高声言说的伪娘漫画秘史考(一):手冢漫画与不在场的菲勒斯

2023-02-03 23:16 作者:河豚酱酱酱  | 我要投稿

难以高声言说的伪娘漫画秘史考
出自《ユリイカ 2015年9月号 特集=男の娘-“かわいい"ボクたちの現在》

作者:永山薰(漫画批评家)
译者:河豚酱酱酱    校对:nakonako

译前言:

本文以大量充足且可考的日本漫画史上知名作品为例,探索从手冢治虫漫画中“不在场的菲勒斯”、宝冢歌剧的影响,到常盘庄一代对直接的性的描写与其被排斥与最终半-正当化的过程,直到在21世纪初,同人文化大量兴起后“男の娘”一词的正式使用最终形成了如今同人文化里“男の娘”的位置。

关于涉及的ACG作品的名字,基本参照bangumi条目进行翻译,如条目缺失或较为少见则会直译并附注原日文标题。译者认为有加注需要的重要名词或其概念对华语漫画读者较为陌生的名词,都会加注。译者会配以一定的图片,以丰富读者的观感,原文的图片也会一并附上。本专栏将按照上一段所述的年代划分,分3次发布。

一 | 手冢治虫的舞台剧式漫画与菲勒斯的不在场


如果要追溯日本漫画史中“伪娘”的谱系,那么无论如何我们都得从手冢治虫开始。手冢创造了《大都会(1949)》中的米奇、《缎带骑士(或译“蓝宝石王子”,少女club版1953-56;好朋友版63- 66)》中的蓝宝石等兼具两性特征的角色,和以《队长阿健(1960-61)》中的健、《狼人传说(1966-67)》中的洛克为代表的女装少年们。《三眼神童(1974-78)》中登场的角色和登平时以“僕少女”形象示人,她有时还会穿男装,有着男孩子气的少女和女装的少年的双重印象。(译注:“僕少女”即第一人称是“僕”的女性角色)

在手冢治虫作品中那些面向成年人的而创作的漫画里,黑色电影风格的犯罪题材漫画《MW(1976-78)》中的结城美知夫是偶尔着女装的变装名人。在《收集人种(1967-68)》中,描写了既可以变成男性也能变成女性的无性人们发起的世界性变革,败亡的原本的人类全部遭到了阉割。


笔者小时候也曾是对着从亲戚家的姐姐那里借来的《好朋友(なかよし)》刊上连载的《缎带骑士》感到性生活(Vita Sexualis)意义上的兴奋的人。在天使恰克的恶作剧中,蓝宝石王子被命运捉弄,作为女孩出生而作为男孩被养育。如果填入男人的心就能成为男人,填入女人的心就能成为女人。虽说这一点与笔者本人的想法无关,但能在两性间转换的的蓝宝石的样子莫名其妙地令人悸动。当时我很在意的一点是,蓝宝石的心如何姑且不论,如果再长大一点,她的身体会变得怎样?如果有着男人的心,身体也会成为男人吗,还是说那只是心的变化?“欧金金”是怎么的样呢?

按照当时少女漫画的默契,正确答案应该是“只有心”吧。蓝宝石身上,男性或女性的生殖器是“不在场”的。少年漫画里亦复如是:福岛政美的《神圣筋肉(聖マッスル,1976-77)》中的肌肉男主角虽然全裸登场,但胯下却没有描绘生殖器。那个年代除了搞笑漫画的大部分漫画里,“欧金金”被描绘为从一开始就不曾存在的东西。登场的角色的胯间只是模特人偶那样平滑而无毛的表面。芭比娃娃和莉卡娃娃都没有表示生殖器的刻线,连孩之宝的肌肉男人偶G·I·Joe也没有生殖器。要想区分这些角色的男女,只能通过容貌和体格的表现来判断。(译注:莉卡娃娃(リカちゃん),日本株式会社TAKARA TOMY推出的一种换装玩偶,主要面向幼儿园高段和小学女生,其面貌和身形比起以当年尚以白人形象为主的芭比更接近东亚人种,近年多与《鬼灭之刃》等动漫联动)

《缎带骑士》第三话。蓝宝石需要不停变装,以在不同场合以女性/男性身份出场


说起玩具人偶,在英语圈的图片投稿网站“Deviantart”上,可以看到芭比的男友肯和思琪帕的男友里基穿着芭比和思琪帕衣服的照片。异装癖者南·吉尔伯特——经典的强制女装小说《粉色镜子的故事》的作者,拍摄并公开了一系列给少男的人体模型穿上女装的照片。而吉尔伯特自己也作为强迫少男女装的姑姑出镜,让少男模特穿上少女的服装,戴上假发。说起少年人体模型,就会想起法国摄影家贝尔纳·弗孔(Bernard Faucon)那皮格马利翁主义式的色情,但对南·吉尔伯特来说,摄影并不是艺术表现,而只是纯粹的兴趣记录这一点,反而使他的作品更加栩栩如生。


人偶和人体模型只是创造出来的东西,漫画和插画中的角色只是画出来的画。无论是服装、发型还是化妆都能表现出性别。这个没有性征的性别,给孩子的心中植下了“通过表象的变更就能实现的性征改变、性别改变”的幻想之源。(原注:手冢将这个“没有性的角色”以《收集人种》中的无性人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如果把作品中发明无性人的科学家“天下太平”换成手冢治虫,把无性人换成手冢笔下的其它角色的话,也可以将本作作为一部极其后设的漫画来解读)

面向孩童或少年的漫画、人偶玩具中菲勒斯的不在场,在青春期刚来到不久的少年的脑海中尤其容易与去势、性转的印象联系在一起。对于意识到“欧金金”存在的念幼儿园、小学的男孩子来说,最恐怖的事情是“欧金金”被切掉。在幼儿期开始就渐渐烙印上男孩子们观念的“男性优势幻想”中,被夺走菲勒斯而被变成“女孩子”是恐怖的,但这种观念同时也激发了想象着“如果变成这样了呢”的变身/变性幻想,然后,随着这种幻想的成长,名为受虐狂的怪物在思绪中隐秘地生成并最终被发现。极端地说,描绘异装的漫画是一个以衣服为象征的去势/性转转喻故事。


作为手冢治虫“两性兼具幻想”的基础而被发现的,是手冢从小就亲近并熟稔的宝冢歌剧。宝冢的舞台上没有一个男演员,不论男角色还是女角色全部由女演员出演。女演员穿着象征拥有男性或是女性性别的角色的服装,在舞台上扮演着这些角色。这种双重的转换何其令人困惑!手冢在自传《我的少年时代(1955)》中写到:“我在歌剧团的明星们的穿梭翩跹中长大”,他极尽笔墨描绘了在小时候的他眼中,那些极其可爱的穿着男装的歌剧团员们。也可能是,幼时的手冢治虫知道了女演员们的平时的样子,而看着她们在舞台上扮演的帅气男角色时,尚是孩子的手冢治虫心中所感到的“双重转换”也许会更强烈吧。

所谓戏剧、演技,就是在舞台上扮演他人。与饰演神和皇帝相比,饰演身边存在范本的异性还是处于射程范围内的更简单的事情。在只有男演员出演的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剧、早期日本的歌舞伎、16世纪欧洲由阉割伶人(castrato)表演的巴洛克歌剧中,女性角色当然是由男演员出演的。也就是说,在《第十二夜》里,少年演员将扮女装扮演薇奥拉,而剧情中的薇奥拉按照剧本将女扮男装化名西萨里奥向伯爵小姐求婚。这是多么的倒错!(原注:在法国,女演员直到16世纪末才被允许登台,英国更晚,要到17世纪中叶。17世纪,日本宽永年间的游女禁令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才解除。期间,日本女艺人的传统文脉断绝;直到明治,川上真奴被称作“近代日本的第一个女演员”)(译注:《第十二夜》的写作中也考虑了这一演出的特点,设定“塞巴斯和薇奥拉兄妹二人有着同样的面容”。近代以降的许多以双生子兄妹为主角的剧中,都有着类似的设定;前面提到的手冢治虫《缎带骑士》中,主角的母亲就被命名作“薇奥拉”,并在独白中同样讲述了女扮男装的过往秘密。译者相信手冢也许是看过《第十二夜》的)

《缎带骑士》第二话。主角蓝宝石的母亲,薇奥拉


在男女都能登上舞台的现代戏剧界,宝冢始终延续着“少女歌剧”的传统,歌剧、轻歌剧的男役(少年角色)通常由女中音或女高音来扮演。在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中,女中音男装扮演凯鲁比诺,剧中凯鲁比诺则被强迫女装。在近年重演的巴洛克歌剧中,过去也有女歌手饰演曾由阉割伶人来饰演的高音男角色的例子,在亨德尔的《尤里乌斯·凯撒(2005.8)》中饰演凯撒的萨拉·科诺利就是女扮男装。

在戏剧中,角色名、服装和发型与“中之人的性别、年龄”无关。观众也知道这一点而观看,而入迷。

 

虽说过去的研究者们认为手冢的“明星系统”来自电影的观点已成定论,但作为舞台剧的宝冢歌剧与手冢作品关系也不能忽视。以漫画作品为舞台,登场的角色字面意义上就是戏剧中的角色,蓝宝石的性别由“中之人”——即在蓝宝石这一角色上产生自我投射的读者的性别决定。

这样说来,读了《缎带骑士》后悸动的11岁的笔者就好像是变成了重复着目不暇接的男装和女装的变装更替的蓝宝石的“中之人”。












【翻译/ユリイカ】难以高声言说的伪娘漫画秘史考(一):手冢漫画与不在场的菲勒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