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兴衰2-连坐之法,大秦帝国的兴衰。
巫师说-历史上的王朝兴衰2
第二篇:连坐之法,大秦帝国的兴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取代周天子,号称皇帝,建立大一统的秦帝国以后,北方游牧民族的匈奴部落势力趁黄河以北地区防御薄弱而频繁侵略骚扰,迅速的成为了秦帝国的一大威胁。于是秦始皇在一系列的改革建设,实现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以后,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秦始皇的万里长城计划,是在北方边境修筑万里长城,以防匈奴南进。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随后驻军北方,监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秦始皇死后,公子胡亥在宰相李斯和赵高的拥护下登基称帝,为秦二世。秦二世胡亥登基没多久,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领群众暴动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陈胜吴广起义被镇压下去以后,各地人民集体的叛乱造反不断,刘邦、项羽等义军领袖也起兵江淮共同抗秦。公元前207年,统治仅仅维持了14年的秦帝国灭亡。
根据史书记载,史学上对大秦帝国统一六国,14年就亡国的解释一方面是秦始皇残暴,焚书坑儒,滥杀百姓等。然后秦二世胡亥是个昏君,继位后先是屠戮兄弟姐妹,然后为了贪图享乐,处死了丞相李斯,把监国理政的大权交给了赵高,然后赵高是个舞弄权术的奸臣,在昏君胡亥和奸臣赵高的统治下,秦帝国很快就灭亡了。但我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
要说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之后施行的律法基本都是“连坐”的律法,所谓连坐之法,就是一个人犯法,全家都得承担犯法的责任,一家犯了罪,同族亲戚,朋友邻居里面和犯罪这家有牵连有关系的人,也得一起受犯罪的审问和刑罚。比如某人犯了谋反大罪,刑罚最高可以诛杀九族,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21世纪现代社会了,这种有违人道,不讲人权的律法早已被弃之不用。但商鞅施行这套连坐同诛的律法,确实使得秦国在变法后军事实力迅速崛起。所以当年这套律法肯定是有其优越先进的地方。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以前,秦国和其它诸侯国一样,采用的是分封制。分封制起源自大禹建立夏朝以后,给各部族分封土地,世袭交替的演化升级版。周天子把大片的土地分封给像秦王这样的诸侯王,然后诸侯王再分封土地给他手下的士大夫们。分封制度下,周天子不用给诸侯王发俸禄,每年诸侯王要给周天子朝贡一定数额的财物,还得自己出资建立一支军队帮周天子打仗;同理诸侯王也不用给士大夫发俸禄,士大夫每年得给诸侯王朝贡一些财物。
周朝统治者吸取商纣王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导致天下诸侯群起造反的教训,建立了一套“礼制”,礼制说白了就给诸侯王们设置一个占用社会资源的上限。比如周天子可以娶九个女人为妻,诸侯王可以娶七个,士大夫可以娶五个;诸侯王的宫殿面积多大,可以招募的军队数量,礼制都有详细的规定,如果诸侯王和士大夫超过了礼制的限制,多占用了社会资源,那就是违规,僭越了礼制。僭越了礼制的人,大家就可以兴兵讨伐,剥夺他的封地,交还给周天子再分配。
公元前771年,犬戎部落大举进犯中原,周幽王由于先前烽火戏诸侯,失去了诸侯王的信任,没有得到诸侯王的援兵,孤军作战之下,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城池被犬戎劫掠一空,西周灭亡。自此周天子的权威性在诸侯王之间彻底沦丧,诸侯王之间展开了长达五百多年的争夺和混战。“礼制”也已经名存实亡,早就限制不了诸侯王们了,于是春秋时期开始,诸侯王们为了抢夺地盘而不断提高军队数量,军事实力强大的诸侯王,找个理由就发兵攻打实力弱小的诸侯王,抢夺土地和人口并入自己的国土。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乱,造成了很多百姓国破家亡以后流离失所,只能拖家带口的在各国之间流浪。而这些流民在各国没土地没人脉,经常会遭到地方贵族们的盘剥和欺压。比如一个流民被某国人给打死了,报官基本没人管;而流民打死了某国人,则肯定会被通缉捉拿。流民虽然数量庞大,但对秦国没有什么归属感,遇到生活苦难的时候了,流民估计会迫于生计出卖儿女,被国人敲诈钱财也是经常发生的事儿。商鞅变法,主要针对的是秦国数量庞大的流民群体低人一等,居无定所,遭受欺凌的状况。

秦孝公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和魏国为争夺关中河西地区进行了约五十年的战争,自公元前419年开始,秦魏两国反复交战数次,秦国败多胜少,损失了大量人口和土地。秦孝公继位时,国家已经岌岌可危。秦孝公为了秦国的生死存亡,起用商鞅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命商鞅征调士卒,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变法,秦国彻底抛弃了沿袭了数百年的分封制,士大夫贵族们的权力被大幅削弱。秦国人在“连坐之法”的制约之下,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肆意欺压,盘剥流民们了。自变法之后,流民可以和秦国人一样在秦国拥有房屋和土地,打仗立功了也能加官进爵,一人立功劳,全家受封赏。一传十,十传百的,各国的流民听说秦国善待流民,秦国官府对待流民和国民一样,去秦国耕地,当兵,日子有盼头啊,于是都纷纷投奔秦国。同时各国出身贫寒的人才,由于朝政基本被当地的士大夫贵族把持,在本国没人脉,不被举荐,当不上官吏。而秦国不论出身,求贤若渴。像商鞅那样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靠才干在秦国居然能当上左庶长。于是各国的人才也纷纷来到秦国谋生。就使得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很快的获得了充足的人力和人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改革变法成功以后,秦国一改在面对魏国军队时的颓势,屡创大捷,将魏国打的再也没有能力和秦国一较高低,自此,魏国从战国七雄中最强之国,逐渐沦为战国七雄中最弱之国。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巡游途中驾崩,随后秦国天灾不断,暴雨,洪水,瘟疫等天灾规模甚大。暴雨和洪水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当年秦国的粮食减产,然后秦始皇儿子扶苏,大将军蒙恬带领的30万秦军,以及30多万工匠都被困在了黄河以北;南方征讨百越的秦军50万,情况也差不多。然后给这些大军运送粮草补给的道路也多处塌陷损坏,不能通行的情况一时难以修复。在这种形势下,就算秦始皇留遗诏让扶苏继承皇帝位,扶苏也回不来咸阳。于是为了稳定时局,丞相李斯和赵高拥戴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胡亥继位以后立刻就着手修复道路,为北方和南方的秦军恢复粮草供应。为了确保工程尽快完成,丞相李斯还提议施行了一个极为严苛的法令:“失期当斩”。简单说就是在朝廷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完成指派的工作,没有按时到达地点,就算失期,要被杀头。李斯认为乱世用重典,在连坐和掉脑袋的秦国法令下,各层势必积极努力的完成任务,很快的就可以恢复交通,给秦军供应粮草了。
人算不如天算,李斯“失期当斩”的法令施行之后,公元209年,秦国遭受的天灾更严重了,暴雨,洪水的规模更甚于前210年。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秦国的几十万大军仍然被困在黄河以北,长江以南,还是得征调百姓去做工才能解决。而暴雨,瘟疫等天灾依然没有要平息的势头。与此同时那些被秦朝灭亡后隐居乡野的六国士族们,很快就明白了,要复兴六国,推翻秦朝,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了,于是他们四处活动,联络不满秦朝暴政的各方士族百姓,在各地纷纷揭竿而起,集体的造反,要推翻秦朝。在天灾不断,各地人民不断造反的情势下,胡亥总算明白了李斯施行的“失期当斩”的法令,加上秦朝的连坐制度,简直是不给百姓留活路啊,于是在公元前208年7月,李斯被胡亥以谋反为名治罪下狱。最后判李斯腰斩之刑,并夷三族。李斯死前,先被脸上刺字,再割去鼻子截下趾,然后砍头,最后从腰斩断,其全家、亲属均被一并处斩。后来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价李斯:“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谪立庶。”点出了他以上结局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208年12月,楚国义军领袖项羽带两万义军渡过漳水河,破釜沉舟,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项羽直奔巨鹿,击败了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越战越勇。经过九次激烈战斗终于打退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自此,秦军不可战胜的历史被项羽打破,诸侯联军乘胜追击,公元前207年,刘邦和项羽先后兵临咸阳城下,由于胡亥在宫廷内斗中失利而死,赵高和公子婴带领秦国文武百官投降,秦朝灭亡。
回顾秦国的历史,乃是商鞅主政失期,施行“连坐之法”以后迅速崛起,又因李斯大权独揽以后,施行了“失期当斩”这样的律法而迅速灭亡。同样是严刑峻法,苛政治国,为什么商鞅主政时期能够“一法兴邦”,而李斯主政时期就“一法亡国”?
商鞅时期“连坐之法”虽然苛政了点,但其主要打压的目标是族群庞大,人口众多的士大夫贵族势力,一旦有人犯了法令,一连坐起来就是几十户几百户的连坐。如此严苛的法令之下,方能让士族子弟们安分守己,不敢任性妄为,犯法作恶;也使得秦朝的官吏们不敢与之交结攀亲,对其包庇袒护。而底层的老百姓们大多数都是没几个亲戚朋友小户人家。真的连坐了也连坐不了几个人。“天之道,损有余而不足”。商鞅的严刑峻法,起到了惩恶扬善,利国利民的效果,所以商鞅变法时期,秦国风调雨顺,粮食经常都大丰收,秦国府库充盈,自然能很顺利的整军备战,迅速崛起。
商鞅用严刑峻法管制国内强势的士族群体,使其不敢再肆意的作奸犯科,欺压盘剥秦国的穷苦百姓。变法为穷苦的百姓们创造了安定的生活环境,为天下不得志的人才开辟了加官进爵的政治途径,使得流民变为秦民,天下贤士投秦。商鞅时期的苛政,对付的是对国家社稷有害,对人民有罪恶的人们。反观李斯在秦始皇死后,虽位极人臣,但李斯心中明显没有以江山社稷为重,没有顾虑天下苍生。李斯很明显只在乎自己的荣华富贵,而不在乎人民百姓的艰难困苦。在秦朝末年,天灾不断,暴雨连天的时候,李斯还要施行“失期当斩”的法令,丝毫不体恤人民劳苦,不考虑时局艰难的现实情况。在李斯主政期间,官府机械执法,滥施刑罚。重压之下自然会人心思变,老实本分的老百姓们,被逼的没有活路了,就只能揭竿而起,推翻暴政了。
所以如今研究商鞅变法,总是说商鞅用了严刑峻法就让秦国很快的富强起来了,这种理解太过于肤浅,没有认识到当年商鞅为什么要用严刑峻法,也没有认识到严刑峻法对秦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像商鞅变法那样用严刑峻法实现了底层百姓安居乐业,士族豪强不敢违法犯罪的情况,才是良好的严刑峻法,可以使江山稳定,国家富强,迎来太平盛世。而像李斯那样刀口向内,用严刑峻法压榨老百姓,搞得民不聊生,人们老实本分的为国做事,也会被牵连着治罪砍头,如此施政,则江山失稳,国家羸弱,逐渐的会时局动荡,亡国只是时间问题。
大巫师 20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