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篇:镇林者行动

镇林者行动(Operation Forstwache),即共和历103年10月1日于普诺森共和国东南部边境开展的对境外武装团伙的围剿作战。无论是动员人数或是耗费的钱财,亦或是其它方面调动的资源,都远超于共和历96年的“踏浪者行动”。因此,镇林者行动成为了普诺森共和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武装执法行动。
参与单位
边防警察东部司令部
边防警察南部司令部
普兰兹省海关特遣分队
普兰兹省税务处特遣分队
燚城省内务警察总队
斯林省内务警察总队
普兰兹省内务警察总队
首都警察
及 东部地区若干城市属下的市警防暴大队
背景
共和历90年,第一次普诺森-奥斯鲁西亚战争(普诺森国内称“卫国战争”)结束,作为主动进攻方却被逼接受无条件停火的奥斯鲁西亚帝国没有在战争中获得任何利益。帝国的军事力量遭到了近百年以来最为惨重的打击,不仅是因为战场上的伤亡给帝国的常备兵力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同时也因为交战双方在战后洽谈进度缓慢而导致大量战俘短时间内无法被普诺森方面释放。
这场劳民伤财却最终无功而返的战争同时也激化了奥斯鲁西亚国内农奴阶级与上层阶级,以及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对于早已习惯了胜利的感觉的奥斯鲁西亚人而言,被迫求和的消息宛如晴天霹雳。人人都忙于寻找失败的原因,既有对前线将领的无能的指责,也有对凯撒(皇帝)的决策的质疑。不过,最为主流的观点则是补充兵部队的不战而降,以及少数民族的背叛导致了失败。作为士气低落的战时补充兵的主要来源的农奴,尤其是少数民族,成为了众矢之的。
在战后仅数月时间,帝国境内大大小小的暴乱和此起彼伏。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是帝国西部的普兰兹人叛乱。
事实上,普兰兹人叛乱早在共和历90年1月便已经有了迹象。此时奥斯鲁西亚军队的主力遭到普诺森国防军的迎头痛击,莱滕堡战役以及随后的布雷斯道夫围城战的惨败,使得前线的帝国军队损失惨重,帝国不得不从国内调动更多的军队支援前线,帝国西部聚居的普兰兹人趁此机会发动了叛乱,并且随着战后奥斯鲁西亚国内的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愈演愈烈,叛乱规模越发不可收拾。叛乱历时十余年,直至共和历103年仍未完全平定。
边境对峙
共和历103年8月上旬,驻守普兰兹省国境线的边防警察发出了警报。边防岗哨的报告称,在边境的奥斯鲁西亚一侧出现大量身份不明的人员,部分持有武器。边防警察东部司令部随即调集队伍加强普兰兹省的边防力量。几乎同时,归属边防警察南部司令部管辖的斯林省也发出了警报。普诺森方面意识到,这是一支是连绵两省国境线的庞大队伍。边防警察总署将东部和南部两大司令部上报的情况合并处理。
8月8日,普诺森方面对普兰兹省和斯林省国境线进行封锁。8月9日,外交部从奥斯鲁西亚方面得到证实,这支队伍是正被奥斯鲁西亚军队围剿普兰兹叛军主力之一。同日,在普诺森内政部的调遣下,燚城省内务警察总队、斯林省内务警察总队、以及普兰兹省内务警察总队,前往支援在边境执行封锁任务的边防警察,普兰兹省的海关以及税务部门亦派出其下属的武装部队支援。东部地区各军区亦接到进入战备状态的指示,不过在整个事件中,国防军并未采取任何其它的行动。
奥斯鲁西亚方面,军队紧随普兰兹叛军抵达两国边境,普兰兹叛军的活动范围被进一步压缩。普兰兹叛军实际上已经被断绝所有退路,被夹在普诺森边防警察和奥斯鲁西亚军队中间。
对于如何处理这股来自奥斯鲁西亚境内,现盘踞在两国边境的普兰兹人叛军,普诺森与奥斯鲁西亚双方无疑进行了协商。具体的协商过程及内容并不为外界所知,不过可以肯定双方最终达成一致。
外界推测,普诺森与奥斯鲁西亚在关于普兰兹叛军一事的态度达成一致,是因为普兰兹人在两国历史上都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奥斯鲁西亚自不必说,普诺森历史上的普兰兹人大规模叛乱也数不胜数,最具代表性的是共和历89年卫国战争初期,在普诺森国防军节节败退的同时,聚居在普诺森东部地区的普兰兹人趁机发动叛乱,劫掠德意志人聚居区。这场叛乱在战后被迅速平定,叛乱地区的普兰兹人均被驱逐出境。正是因为两国均对普兰兹人没有好感,加上当时普诺森正陷于第一次施崔登兰战争的泥潭,需要在国际上寻求支持,所以两国一拍即合。
民主派游行
8月中旬,普诺森国内出现一股声称要保护“难民”人权而抗争的势力,成员自称民主派,主要在东部地区的城市,以及首都柏里施塔特发动示威游行,以抗议政府封锁边境以阻止奥斯鲁西亚境内的普兰兹叛军进入普诺森国境的行为。全国范围内,仅在8月20至31日上报的游行示威事件便达到二百余起,几乎每次示威活动中,示威者都会与警方发生冲突。
根据斯林省布雷斯道夫市政府的一次调查显示,示威者以无业游民为主。斯林省随即将制订《禁止流浪法》的意见上报至议会。
「普诺森不止属于普诺森人,欢迎每一个难民。」
「爱国者都是蠢材!」
——民主派人士在游行现场留下的部分标语
让人感到熟悉的是,在这股看似新兴的势力的背后,似乎同样有着民社党的影子。大量有着民社党背景的媒体持续声援民主派人士的示威,并且,在民主派人士的示威前后,有群众目击到示威者集体在不明身份的人员处领取现金。
【以下为普诺森《阿富尔(Apfel)日报》记者对时任边防警察总署署长的威廉·冯·施滕格进行的一段采访】
记:「署长先生,我想问您的一个问题是,目前为止,有多少难民进入了国境?」
署:「这个人数是零。如果你问的是国境线另一侧聚集的普兰兹人武装犯罪团伙的话,我可以回答您:目前为止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跨过我们的国境线。」
记:「我问的是难民。」
署:「没人可以通过非法的手段进入我们的国境,只要不合法,我们一个都不会放进来。更何况,这些你们口中的『难民』事实上是被奥斯鲁西亚政府所通缉的犯罪分子,大多数人持有武器。因此我们更加没有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放进我们的国境的理由。」
记:「但我问的不是犯罪分子,我问的是难民。你们这次的行动,是自共和历96年暴力镇压亚罗格尔殖民地原住民的民权阵线游行的『踏浪者行动』以来,国内规模最大的执法部门联合行动。政府为什么要动用如此多的武装部队前去阻止这些向往着自由以及更美好的生活的人?而且刚才通过您的话语,您好像对不接纳难民一事还颇为自豪。」
署:「那是当然,这是人民所期盼我们去做的。边防警察的职责,便是守护国门,这是首要的。我在乎的是我的家人,和我的祖国。」
记:「您的意思是打着国家和民族的旗号进行的杀戮行为可以免罪?边防人员是不是正准备罔顾人权,在边境屠杀这些只想追寻自由的人?」
署:「恐怕您误解了我的意思。边防警察的职责,是守护国门,我们要做的是把任何妄想非法进入我国的人拒之门外,我们不会主动挑衅,更不会打第一枪。但是在面对武力袭击的时候,我们不会坐以待毙,放弃使用武力从来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另外,您之前提到了自由。要行使自己的自由,就必定会有侵犯到他人的风险。盘踞在国境线的普兰兹人武装犯罪团伙要行使他们所谓的自由,那就必定会侵犯我国公民的权益,也会破坏边境的稳定。您为什么认为他们有权这么做?您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和采访自由,也完全是建立在不断地冒犯甚至是侮辱我们边防人员,以及我本人的基础上的。是谁给了您这么做的权力?您的所作所为已经使我感到非常不适。」
记:「呃……唔……让我整理一下……」
署:(喝水)
作战行动
9月初,完成集结的奥斯鲁西亚军队开始推进阵线,普兰兹叛军的活动范围被进一步压缩。9月11日,奥斯鲁西亚军队暂停推进,此时普兰兹叛军被挤压在双方边境上的一片方圆不足二十平方公里的区域。
同一时间,普诺森方面,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边防警察及其它增援部队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另外,在边防警察总署的调度下,边防警察东部、南部司令部的所有火炮都被集中起来,布置到了边境上普兰兹叛军最后的盘踞地附近。不过,外界所关注的国防军却没有任何行动的迹象。
此外,在9月20日至9月25日,普诺森国家安全警察传唤了大批有民社党背景的人员,其中不乏媒体工作者以及工商界人士。民主派人士以及民社党指责政府滥捕,官方发言人对“滥捕”这一说法进行否认。
9月28日,在内政部召开的新闻会,官方发言人首次透露了“镇林者行动”这一名称,但未对媒体透露任何行动的有关信息。当天稍早时候,警察总局发出一条禁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二十人以上的集会,禁令解除时间未定。东部地区多个城市的防暴警察上街戒备。
10月1日凌晨,奥斯鲁西亚与普诺森双方十分默契地同时行动。奥斯鲁西亚军队对普兰兹叛军最后的盘踞地发动进攻,普诺森边防警察不间断地喊话以及发射照明弹。凌晨三时十七分,开始有零星的普兰兹叛军越过国境线,被普诺森边防警察缴械。
普兰兹叛军与普诺森边防警察爆发大规模交火的时间最早在凌晨三时三十一分。边防警察人员使用照明弹发现大批普兰兹叛军靠近,喊话无效后发射信号弹示警。对方首先开火,一线指挥人员下令自由射击。
「照明弹把他们的样子照得清清楚楚,简直是一堆活靶子。他们就像蝗虫一样越过国境线上的栅栏,一边冲刺一边开枪,进入到了我们的野战炮早已标定的坐标区。他们就像破布麻袋一样被爆炸掀飞到半空。蹲在战壕里的人都感觉没有必要给步枪装填子弹了。」
——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边防警察人员
战斗在清晨六时宣告结束。事后,普诺森方面统计,共找到一千九百六十具可辨认的尸体,五千六百零四人被拘捕,被捕者全部被移交给奥斯鲁西亚方面。奥斯鲁西亚方面统计,共击毙三千余人,九百余人投降。
普诺森国内,预想中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并没有发生。事实上,在一众有民社党背景的人士被传唤及拘留,以及《禁止流浪法》成功实施后,之前打着维护“难民”人权旗号示威的民主派人士均销声匿迹。
外界对此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不同的猜测,因为官方并未给出正式说法,所以此事件有极大的可供想象的空间。